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改革开放30年:三代教师的课堂求索

改革开放30年:三代教师的课堂求索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20 08:25:36 | 移动端:改革开放30年:三代教师的课堂求索

改革开放30年:三代教师的课堂求索
黄耀红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场域,它是如此充满流变、充满个体差异、它是这样丰富、复杂和不确定,以至于我们很难以一种鸟瞰的姿态来审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课堂变化。在这里,我们试图抛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与“空洞归纳”,而将目光锁定在名师的课堂。透过新时期以来三代名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嬗变与求索轨迹。

一、 “拨乱反正”与“第一代语文名师”的课堂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近30年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政治漩涡中起伏沉浮,折腾来折腾去的的结果如何呢?吕叔湘一言以蔽之:“少、慢、差、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过“十年浩动”的一代语文教师,他们倍加珍惜新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整体氛围,倍加珍惜自由而开放的学术风气,自觉地以“工具论”思想拨开语文教育政治化的云翳。十余年间,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千帆竞发,浪涌波翻。特定的时势造就了新时期以来第一代中小学语文名师。其中,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有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洪镇涛、宁鸿彬、章熊、潘凤湘、张孝纯、黎见明、程日亮,等等,在这些名师中,若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于漪、钱梦龙堪称划时代的重要人物。在小学语文园地,则出现了霍懋征、李吉林、斯霞、丁有宽、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等“一代名师”。

笔者试图将“第一代名师”的整体特征描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我们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理论几乎以一种“独尊”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课堂教学,人们信奉的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与“课堂中心”。在以凯氏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强大覆盖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几乎成为教师的讲授与独白的过程,学生只是课堂上沉默而被动的聆听者、记诵者、接受者。“第一代语文名师”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体验者。改革开放之后,欧美教育理论大量涌入中国。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呢?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成为当时最主流的理论话语。

其次,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为重点,范文先生网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目标、过程、方法的整体理解外化为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程序的预设乃至模式的构建。论及第一代语文名师,不能不提及那些建基教学实践的教学程式,“几步几式”的模式总结成为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研的表述套路,似乎谁都想立一个山头,扯一面大旗。然而,大浪陶沙之后,真正在教学一线那里引起反应的“教学程式”多属名师名校所提。如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八字教学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江西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总结的“八步教学法”,钱梦龙提出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总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不一而足。

我们或许要问:第一代语文名师何以如此热衷于课堂结构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时间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便是课堂结构的僵化与雷同。凯洛夫提出“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主宰着中小学课堂。文学教学过程更是清一色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始,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二是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和情节发展过程;三是结束,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巧。时至今日,诸如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色,成为我们几代人对于中小学语文课的共同记忆。因此,致力于革新课堂的一代名师,痛切的感到:变革课堂,当从打破板结的课堂结构开始。此其一。其二,因为“文革十年”的教学荒废,当时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无论其理论水平、知识功底还是教学能力都相当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为他们提供一种既有理论内涵又极具教学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程序”,是一种合于时宜的现实选择,它有利于效仿、推广与普及。其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式教育理论的影响逐渐隐退,源自欧美的新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启发了名师们对于课堂结构的探索思路。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还有莫扎生的“单元教学”理论都深刻地影响着名师们的教学思想。他们善于用“课程结构设计”来生动表达心中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文本观。

第三,名师们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

解读第一代名师留下来的经典“教学实录”时,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名师们不仅对于教材文本有着相当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以能以一种出人意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找到最有效“入口”和最便捷的“路径”。钱梦龙关于《愚公移山》的教学案例堪称导读的经典。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发展文言阅读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钱先生的教学设计可谓苦心孤诣。阐释文本原意、理解愚公精神,是他整个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此,他预设了一整套解读文本的“程序”与一系列“路径”。

第四,第一代名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一堂课究竟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创设情境,如何设置启发式问题,如何调控课堂节奏,如何做到精讲巧练,如何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甚至如何设计板书,如何设置课外作业,等等。在名

[1][2][3][4]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改革开放30年:三代教师的课堂求索》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26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