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考试教案 > 赤壁之战的教案

赤壁之战的教案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20 16:49:47 | 移动端:赤壁之战的教案

  赤壁之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 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补充问: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补充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补充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补充问:“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周宗孔设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赤壁之战的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30647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