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22 01:03:27 | 移动端: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 一
  20年前,当1979年2月在北京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率先发表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时,谁也未曾料到,它会成为两岸文学汇流的一只报春的燕子(注:据手头资料统计,1979年最早发表台湾文学作品的大陆刊物共有9家,它们是《当代》(第1期、第2期、第3期)、《上海文学》(3月号、4月号)、《长江》(第2期)、《清明》(第2期)、《十月》(第3期)、《新苑》(第3期2篇)、《收获》(第5期、第6期各2篇)、《作品》(9月号)、《安徽文学》(11月号),共刊登5位作家的16篇小说,他们是:聂华苓7篇、白先勇3篇、於梨华2篇、李黎2篇、杨青矗2篇、5人中除杨青矗是台湾本土作家外,其余4人均为大陆至台湾再移民海外的作家。),并且带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构性的变化。
  这并非“微”言耸听。因为在此之前,两岸的分隔和对峙,不仅使分立的两岸文坛彼此陌生,而且互存偏见。就文学研究而言,大陆所有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对于大陆文学状况的研究,台湾文学从未进入大陆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据此在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大部分还只能说是大陆地区的文学发展史。只有随着对台湾文学(以及同时进入大陆研究者视野的香港、澳门文学)的介绍与研究日益深入广泛,读者和研究者才逐渐意识到,缺少台湾、香港、澳门文学的当代中国文学,还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学。尽管大陆文坛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体和作家阵容,在当代中国文学进程上占有如此重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但仅此一端,依然不能涵括当代中国文学的全部进程和所取得的全部历史性经验与经典性成果,还不是一幅完整的当代中国文学的图景。
  这样一种学术视野和观念的变化,相信在台湾的中国文学研究者身上,也同样发生过。
  因此,如果说近20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上,有着许多重要的突破,那么这一学术视野和观念的调整,应该是它诸多重要收获的一个意义深长的方面。
      二
  从1979年迄今大陆对于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历时20年。其中前10年,大部分是在台湾的政治“解严”之前,后10年则在“解严”之后。由于这20年两岸社会急骤的变化和发展,前后两个10年的历史语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大陆这20年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也大致地划分为承递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
  关于前一个时期,我在1989年发表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注:该文最初发表于《台湾文学观察杂志》创刊号,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台湾文学隔海观》(1995年3月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第1版)和《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台湾文学论集》(1994年1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版)。)一文中曾经指出,影响大陆最初台湾文学研究的有两个不可忽略的背景。其一是1979年元旦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海峡两岸持续30年的严峻对峙由此开始松动;两岸几乎完全隔绝的血缘文化,也由此有所交流。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是在这一松动的政治背景下才得以进行(当然从更深层的背景看,它既是走向开放的政治、经济所必然推动的文化走向,也是分久必合的民族文化所必然呼唤的历史趋势)。因此,在初期,这一研究便不能不寓蕴着一定的政治意味,使它有着超乎研究自身以外的其他价值和意义,在价值取向上也难以完全摆脱特定的政治尺度的影响。其二,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起步之日,恰是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结束之时。这场深刻影响台湾文学、台湾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的思想论争,同时也成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思潮背景。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作为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政治文化运动,其所弘扬的民族文化、本土意识和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批判,对于扭转台湾自50年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文学的历史进程和文坛的现实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场论争所观照的,主要是作为政治层面的文学,而不是本位意义上的文学;它在价值取向上的政治判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艺术多元的审美评价;它出于弘扬现实精神和本土文化的良好愿望,在后来被推向极端而表现出某种观念上的偏狭和排它性。但就整体而言,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所弘扬的民族意识和关心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潮,与大陆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文学观念有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尽管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带来台湾文坛信息的,是一批由台湾旅居海外,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比较倾向于现代的海外作家,使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和作品拥有大陆最早的一批读者。但随着对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介绍,研究的重点便很快转向乡土文学,甚至以之作为“正统”和“主潮”,来概括、评价台湾作家与作品,描述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注:这一变化可以由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出版看到。1980年前后,最早在大陆出版的台湾作家作品集,计有聂华苓的《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白先勇小说选》等,都是台湾旅居海外的作家带有现代倾向的作品。1981年以后的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1984年3月编写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介绍,1981年大陆报刊介绍的40位台湾作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乡土作家,同年出版的《台湾中青年作家小说选》和《望君早归》(中短篇小说选),入选的29位作家中,

[1][2][3][4][5][6]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38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