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论文写作 > 农村经济增长论文

农村经济增长论文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22 08:03:13 | 移动端:农村经济增长论文
农村经济增长论文10篇
  
  第一篇
  
  1、农村金融服务概念及现状
  
  农村金融其本身比较复杂,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还显得有些无力,导致的结果是农村地区金融供应与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且问题较为突出。同时,一些乡镇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入驻,造成当地农民及企业的贷款及融资变的异常困难,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虽说基本建立,但还需逐步完善,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资金引入农村地区,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2、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问题
  
  2.1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依旧广泛存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很难满足农村地区农民和企业贷款及融资问题,供不应求现象非常突出。造成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存在: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城市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密集,大企业较多,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农村则恰恰相反,首先,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地比较分散,且经营的都是小规模企业,绝大多数甚至不能称之为企业;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有很多农村地区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所谓的配套设施更是没有;再次,农村地区一般经营的都是农产品,从事农业的特点就是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季节性明显,受天气影响显著,造成农民当年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最后,大多农民没有合格的抵押品,不能够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以上提高的种种因素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存在着高投入、低回报以及具有较高风险性的特点,这也使得很多的金融机构谈到农村地区就望而却步,不敢作出尝试。笔者有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就是笔者以前所在乡镇的一家工商银行搬到市内,原因就是我们提到的投入、低回报。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同样和城市居民做一个比较,2012年城乡居民两极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可以看出农民自身的经济水平比较差。同时,农民的信用意识不足,合格的担保物也很少,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导致农村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很难完善。虽然一些农村地区成立了一定数量的担保公司帮助农民进行贷款担保,但是这些公司的担保手续复杂且收费不低,担保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少,很难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
  
  2.3配套法律不健全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关的立法还没有制定,一些公布过的法规也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政策的支持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将眼光和资金投向农村地区,而法律的不健全又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由于没有出台政策性金融的法规,一些金融机构不得不担负着很多政策性的业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良贷款。总之,上级对农村地区金融方向的帮助有点简单粗暴,只是单纯对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等的供给,却没有认识到相关法律的健全能够彻底的帮助农村地区建立健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3、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改进思路
  
  3.1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农民主要经营的是农作物,而农作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市场需求量同样影响着农民的受益,很多时候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我国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农产品保护的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为鼓励相关行业设立农业保险,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提高相关行业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开办农业保险,分散农民经营农作物全过程的风险。
  
  3.2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首先,要扩大农民可抵押物品的范围,可以将农民生产农作物预期取得的效益作为抵押担保物进行贷款,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农民的担保能力。其次,针对部分农民在贷款后出现恶意逃债进而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损失这一现实存在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农民及时追责,并将处理结果在所在农村地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提供警示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追缴力度,保障农村地区经融机构的权益,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农村地区经济做贡献。最后,要对农民财产状况和日常信用状况进行摸底,建立档案,直接与贷款金额挂钩,并随着农民现实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断更新,健全监管体系。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情况,上级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关法律,保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投资行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地区金融体系更加完善,运转更加顺畅,更好的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总之,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的走向是好的,相信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将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地区的经济会越来越发达。
  
  作者:黄于庭 单位:丽水学院
  
  第二篇
  
  1、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推广工作之所以没有顺利进行主要是因为一些问题的制约,比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基础设施较差、农机服务组织程度低以及农机化投入不足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详述。
  
  1.1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
  
  我国的农田大多分布的很散乱,而且山区农田之间的高度落差较大,这样就使得单块农田的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农业机械生产的条件。不少农田的面积还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大,另外农田的土质有着较大的区别,有些土质较松软,大型机械由于自重较重而陷入农田中无法进行正常的施工。不仅是地理位置会造成大型农业生产机械不能够得到较好的推广,而且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利于农机推广工作。比如山区的居民通常习惯人工生产,因为山区的农田多为梯田,面积较小而且高度落差大,人们只为自给自足,没有较多的经济能力来使用农机进行生产作业。而且农机生产过程中对于粮食有较大的浪费,而人工的话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1.2基础设施差
  
  许多乡镇都没有专门的农机办公场所,而且农机推广都是借用政府办公楼进行宣传的。另外农机技术人员过少,因为现今农机专业正在被相关院校取缔,使得乡镇的农机技术推广员越来越少,这样的话人们就很难理解新型的农机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就无法快速地接受用农机来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
  
  1.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一部分乡镇有较多的农机设备,但是农机设备不够全面,而且人们没有将农机设备有效的联合在一起,农机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这样的话会导致人们只使用一部分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其余的还是要依靠人工来进行,人们还是无法减少人工生产时间,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得经济得不到较快的发展。1.4农机化投入较少农机化前期投资较多,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但是农机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收益过程。乡镇的财政部门没有过多的财政收入来支持人们购买相关的农机设备,给人们购买农机设备的补贴也不够,因此人们就没有购买相应的农机设备的能力,而且农机设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较多,人们所需的投资较大,那样则表现为无力购买。
  
  2、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2.1要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基层的农机推广工作要适应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在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要对相应的地理环境进行改变,要让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当采用农业机械来进行,比如进行土地平整,或者采取农机示范的形式来使得人们了解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2健全基层农机推广体制
  
  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农机推广体制,该推广体制中要具备相关的办公地方以及配套的农机技术人员,政府关于人们购买农机的补贴方法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样就可以使得人们有一个安全保障,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就可以及时请教并解决。
  
  2.3利用国家购买农机的补贴政策
  
  国家对于相关的农业机械购买都有相关的补贴,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人们减少购机费用,人们的购买欲望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农业机械化的大范围实施过后农业生产效益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农村的经济也会发展的更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要切实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庞兴泉 单位:邯郸县农牧局
  
  第三篇
  
  一、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剖析
  
  (一)农村金融领域发展中的问题
  
  1.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可持续
  
  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已出台了比如家电下乡补贴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下乡补贴措施,期望通过政策的引导以及资金的支持,使农村消费市场得以重新启动。这些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效应尽管比较显著,但是对于庞大的农村市场而言,却是杯水车薪。对于低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其自身的边际消费倾向应比城镇居民大,然而1978年至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85倍,同期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340多倍,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通过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以及众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是造成农村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对此,启动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应该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与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为前提。对此,应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调整政策以及实施方案,在农村金融的改革过程中从政策层面为农村市场予以更多的资助以及补偿。
  
  2.农村生产效益较低下,导致资金外流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改革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因此农村金融供给利益调节机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即生产效率决定资金流向。作为资金供给方为获得更可观的资金收益率,就会优先将资金配置给效益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同时金融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那些名为“支农”的资金或者机构,往往也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背离,农村储蓄资金流入到非农村的经济活动中,这种对农村资金的虹吸作用会严重抑制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资金借贷还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非生产性借贷、逆向选择、特质性成本和风险以及抵押品的缺乏。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原则与农业企业融资的高风险特点存在着矛盾。长期以来,发展“三农”经济的金融服务主要靠政策推动,导致政策性和商业性矛盾日益突出,若让金融机构站在市场的角度自己来选择的话,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部分机构都会“离农而去”缺乏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和长效机制。若政府强令要求这些机构支农、惠农,而这些金融机构迫于行政压力别无选择时,则会由于没有办法克服上述这四个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成本问题,造成损失,最终甚至会影响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投资环境较差,民间投资受限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在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扩大投资一方面要发挥中央投资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头羊”作用,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政府投资来带动和扩大民间投资,支持并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民间资本投向至满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政府鼓励的相关领域。通过民间投资的充分调动,才可使经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就当前农村市场机制以及民间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依旧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如下:投资的法律、政策等软环境欠佳、市场准入所存障碍比较明显、民间投资缺乏相应的动力和载体、民间投资可涉及的领域受限、投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且合理的财税支持、现存投融资渠道不畅、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以及缺乏相应的服务和引导机制等。
  
  2.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难,融资渠道较窄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就业方面,已逐渐成为扩大就业的渠道。应借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就业得到扩大,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使民间投资得到激活,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进一步建立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引导模式。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国内中小企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结合其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诸多困境,这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大批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多方筹集资金,甚至不惜涉足高利贷,加剧了民间资本借贷秩序混乱,扩大企业融资成本,最终使得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借款违约、躲债、骗款、跑路现象此起彼伏,使得整个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化。
  
  3.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开放度也随之上升一些非传统或者传统的挑战也越来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且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农村结构失衡、农村产业自主能力的降低、农村增收难以及外部依赖性强等问题急需要解决。
  
  二、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一)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予以相应的支持
  
  1.在金融服务上,应多管齐下,确保投融资渠道的畅通首先于金融政策层面对中小银行予以倾斜,为其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扶持以及税收优惠,鼓励其贷款给一些中小企业。其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针对农村投资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继续完善和发展为农村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切实解决农户融资的担保问题。
  
  2.在财政政策上,要多予少取应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可实施相应的各类退税及抵免措施,同时对治理滥收费以及行政审批费用等实施清理,降低税外收费
  
  (二)加强农业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强化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将农村消费市场的打开以及农业就业问题的解决当作城乡建设的结合点,加大农村城市化发展与建设的力度。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投入,使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并对发展方式进行有效地转变,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2.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增设各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弥补大银行的经营战略转移导致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洞化,推进普惠金融的实施。同时鼓励农村中小企业与当地农村银行网点多加接触,使得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更好的被了解,避免了现有的大型银行与农村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从而既帮助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又能降低社区银行的信贷风险和成本。从根本上激发各金融机构和企业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缓解由国有银行网点撤出引起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乏力状况。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民间投资
  
  1.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以及规划水平
  
  首先健全创业扶持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大城镇居民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农民返乡就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土地融资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积极解决农民创业方面的问题,放宽投资准入,充分发挥民间发动型、政府发动型这两种城镇化发展机制所具功能;最后还应对城镇化发展建设的筹资机制进行创新,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对垄断行业进行合理地改革
  
  拓宽投资领域,降低其准入门槛,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刺激消费来带动投资,鼓励并引导国内现有的各中小金融企业;加大微型企业与初创企业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力度,对民间投资环境进行优化,构建专业的服务机构,以此进一步推动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综合且全面的考虑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与农民的需求,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措施来予以解决,以此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继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张文倩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第四篇
  
  1、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因素
  
  1.1市场风险因素
  
  1.1.1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流通速度慢
  
  由于农村的信息技术较为落后,所以对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的并不及时,不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种植方向,所以在种植农产品时经常会出现“一哄而上”现象,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发生。
  
  1.1.2调整农业结构的难度大
  
  市场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即使农民能够及时的掌握市场信息,如果想进行结构调整也不会在短期内很快实现,主要是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所以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效益。
  
  1.2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素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小额度贷款时把贷款发放给愿意付高息的、信誉最不好、还贷几率最低的人,结果致使信贷资金流失,这就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也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的过程中可能承担的风险:借款人不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而是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风险较高的行业,使贷款回收困难;这就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
  
  1.3利率风险因素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户发放的小额贷款的利率是相对较低的优惠利率,利息低,有利于促进农民发展生产;但这种运作方式由于小额、分散,所以需要较高的管理成本才可以进行,对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来说风险极大。
  
  2、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2.1短缺资金和单一投向
  
  充足的可以放贷的资金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不能够没有资金的支持;其次,借款者如果发现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运作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不愿意归还借贷款项,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更大的困难。
  
  2.2小额信贷利率和期限缺乏灵活性
  
  由于小额信贷的利率较低所以作为高成本运作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承担的利率风险也非常大,由于贷款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使贷款资金被一些中小企业与农村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长期使用,失去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最初目标,影响中低收入农民对贷款的使用。
  
  2.3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不完善
  
  农户信用等级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标准,所以要重视农户信用等级标准的建设,但就目前而言这一块在制度建设上还是空白,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一套简易且又高效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从而堵塞漏洞,降低贷款的风险。
  
  2.4农村小额信贷贷后管理不到位
  
  相对于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工作来说,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贷款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详细的跟踪与了解,致使不能够及时的发现贷款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加重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风险。
  
  3、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的开拓新业务扩大企业的收益,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其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一些免费或者是费用较低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捕捉市场信息、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在拓展业务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2建立合理、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把农户的贷款额度与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挂钩,要实施这一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然后确定每个信用等级的最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发放中的风险。
  
  3.3加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机构自身建设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层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放贷过程中产生的小额不良贷款,要查清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弥补工作中的不足,降低信贷风险,放贷员既要吸取工作中的教训,又要放开手脚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农户的小额贷款工作。
  
  3.4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减轻市场风险
  
  由于适用小额信贷的农户经济收入有限。所以要在正确评估主要客户人群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利率,这样才会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吸引大量的顾客,反过来顾客又会给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实现良性循环。
  
  3.5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市场以及气候的影响很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变化幅度非常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小额信用贷款也会受其影响,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所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险机制使这种风险得到分担,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能够正常进行。
  
  3.6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法规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市场的兴起仅仅才几年的时间,关于小额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所以要用法律的手段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良性发展,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市场,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间的良性竞争,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
  
  4、总结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中资金困难的问题,通过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可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是要保证这种模式的长期稳定发展,仍需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作者:周锁龙 单位:江阴市永川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第五篇
  
  一、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各级部门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使各级政府部们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重视程度,使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得到有力的保障。在信息化的经济管理中,要涉及到许多部门、单位的配合,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自己的调控功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帮助农民建设信息化的网络设施,建立与农村、农业相关的信息网站,指导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使农民学会使用信息化设施,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稳步前进。
  
  2.完善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就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整合,帮助农民识别信息的真实性,使农民获得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完整的,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获取更高的收入。除此之外,还要为农村的各项工作制定一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农村的各项工作能够合理的、有序的开展,利用信息化的渠道与外界联系,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发展信息,帮助农民寻找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整合农村信息,提高经济管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农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中,要实现信息化,就要不断的优化和整合各种相关信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农村分布的地区也比较广泛,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整合各个地区的不同信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农民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4.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要使信息化的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较好的应用,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知识了解的也不够深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解决,使经济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努力的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进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并指导广大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努力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素质,为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农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高效的管理效果。我们要努力克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完善各种服务措施,通过整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指导农民经济生产经营,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各种措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付兴军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黄楼街道办事处
  
  第六篇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登博斯宣言》明确提出:
  
  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为公共物品性质,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需要也会更加突显,这也反应在此类设施在农业水利设施总额中占有的比例的逐年上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要有明晰的运行服务主体,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服务主体的明晰及重塑,必须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创新来保障。
  
  二、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整体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归于公共产品范围,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供给和非政府供给。其特点为:公益性、公共性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享受的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而各级政府供给的大部分是满足城市公共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从每年国家财政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呈上升趋势,但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在2000年前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一般在10%以上,自2000年开始,这项支出的比例一直在9%左右,据此,足矣显示国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减少,相应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也会逐年降低。
  
  2.基层财政困难的现状限制了基层政府的投入能力
  
  自我国采用分税制改革后,一般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省级财政的收入,使这部分收入财力的比重之和超过60%,从而实现绝对掌控地位,而基层财政(县乡两级)收入比重仅有20%左右。而基层财政的20%左右的收入在基本满足日常开销后,公共设施与民生建设就更谈不上了,再加上分税制带来的省级以下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协调,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现象,因此,在预算过程中常会出现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方面。即便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款项,同样也难以解决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备问题,同样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投资资金不足的现状愈加突显。加之乡镇自筹统筹资金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因而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投入的普遍不足。
  
  三、有效的解决方法
  
  普及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根本上提高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要从根本上搞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做起,必须从思想上来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切实主动地将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摆在首位并实施到工作中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农业水利建设的普及从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领导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能够把农业的生命之源--水利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并系统、高效的得以实施。在实施工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必须要用发展以及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四、结束语
  
  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给予农户及其他投资者优惠,继续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拓宽农业水利设施投资渠道,缓解资金投入农业后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利润的现实,确保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增长农民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作者:武秀梅 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
  
  第七篇
  
  1、农村金融结构体系属于二元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约束性
  
  在农村的金融环境当中,所谓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也是以一种正常的方式存在的,从某种角度讲农村的特殊金融结构使得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处于一种合理状态,但是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息往往很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给人们也造成了负担,产生了许多的非经济性问题。所以农村金融结构体系的二元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约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
  
  2、农村经济发展中采用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与现代的金融资本不匹配
  
  虽然我国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农业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加入了合作社,人们在国家的引导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学会了抱团取暖。但是个别人还是没有脱离小农经济思想,小农经济思想还是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对于农村的土地还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其生产效率不高。说到底小组织的生产无法支撑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生产,转移非农业生产,提高生产的效率,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农村土地上,农户的收入需要进行有效的补充,不能替代农业收入,缺少现代的资本支撑使小农经济的简单生产很难得到全面的扩张,现在的商业金融机构很难为小农经济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所以农村经济发展中采用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与现代的金融资本不匹配,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金融借贷资本的形式会造成农民很难支付还款,农村经济增长受到高资本低回报的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借贷资本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供给补充的作用。现在的金融体系本身属于资本供给的中心渠道,非正规的金融体系属于自发的状态。虽然我国已经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革,但是农村的储蓄资本转向投资,流入到城市中,削弱了农村经济增长需要的资本,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本身处于转型和相互融合的阶段,对经济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发,这种金融借贷资本的形式会造成农民很难支付还款,农村经济增长受到高资本低回报的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我国土地供给比较充足,但是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发展得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金融约束的影响,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除。以上几点是笔者总结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金融约束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刘忠新 单位:大安市四棵树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八篇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农民专业合社通过农户的自愿联合,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中的一些不足。我国一直注重“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村,农村的工作重点是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解决了农村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就解决了“三农”问题。当前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土地流转,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难点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是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问题。安徽省人口构成统计数据显示,农村每100人中平均有劳动力近60人,单从粮食生产方面考虑,种植当前100人所承包的土地,也就是近6.67hm2土地,4——5人便绰绰有余。通过土地流转把富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比如: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进行养殖生产;成立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成立农机种收专业合作社,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专业从事粮食的种植和收割等。通过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解决这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家乡便可顺利实现创业就业。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减少人才外流,使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1.3农民专业合社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期发展速度迅猛,后期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发展资金不足,一家一户的资金数量严重缺乏。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入股出资,为农村的发展节约了资金成本,不用贷款,通过闲散资金的集合便壮大了资金的规模,农民原先想办而办不成的事,现在都可以迎刃而解。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紧密联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农民社员与政府联系的纽带,及时将农民的需求和反映传递给政府部门,并且可以将政府的相关农业政策制度有效地传达给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便利地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并将政府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政策及时在基层落实,有助于促进政策落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把薄弱的家庭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二是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技术服务,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实践推广,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利用组织方式规范农户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可以对协调社员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社员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3维护农民在市场主体中的利益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但其组织化程度不高,且其意愿的充分表达和利益的有效维护难以得到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代表和维护社员权益的组织,能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意见,积极争取惠农政策。同时,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规范和约束各方行为,有效化解行业矛盾,保证农业市场和谐秩序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下,充分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突出的显现。
  
  作者:宋世宏 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杨小街乡农村经济统计站
  
  第九篇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十世纪50年代,帕特里克就提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并提出了验证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发展模式,即“供给引导”型和“需求追随”型模式;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肖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此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关系到农村整体信贷金融自己的融通,尤其是在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村整体经济的增长。而农业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经济也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其他产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的作用也日益显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金融体系发展越完善,就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如果金融的发展滞后,也将阻碍经济的增长。所以说农村金融的发展也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即也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互相影响的。根据金融发展理论,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农村金融体系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自身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显示,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我国农业贷款所占比例极小。这就显示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够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上成效并不明显,即农村金融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我国农村金融规模小,无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则吸引了一些外部资金进入该领域,从而促进了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组织较少,可提供给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资金有限,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使农村地区的资金回流到城市,农村的资金更加短缺。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几经改革,但水平一直都比较低,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亟需进一步完善改革。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值偏小,所有农村金融计划所能够收纳的存款数量有限,而且农民的收入大多数用于消费和养老,而用于投资所占的资金数量明显很少,同时农村的金融资金又易于流向收益高的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无法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却减缓了经济的发展。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需引入金融效率这一概念。金融效率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资金,提供服务的速度、质量如何。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少,CENTURY可供信息传递与流通的途径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自己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阻碍了这些资金的高效运转。这就必须提高农村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合理配置这些资金。金融效率的提升就要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质的变化,这也需要对需求量的累积,而这个量的累积就是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我国农村金融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在金融效率方面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规范性和创新性程度比较低。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的转变缺少通过创新、改革的途径,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只停留在关注如何吸收更多的资金这一层面,所以,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之间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互动机制。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区域,所以为其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各种服务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良好的发展环境才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三农”以来,农业得到了一些发展,但相对于农民的迫切需要而言,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依然落后。农村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却一直受到制约因素的阻碍,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也就就无法有效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力量。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亟需采取措施使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有效连接,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几点完善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主体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应继续保持其为农村提供服务的宗旨,发挥合作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业务规范化,控制金融风险,服务三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因其资金规模大,经营效率高,也对农村金融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也应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寻找优质项目,在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中发现更新更好的利益增长点。例如农副产品生产、批发、销售服务一条龙市场,可以集中原材料产地和劳务人员的双重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体之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并没有发挥出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其需要根据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研究制定性的策略,因此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主要依附于国家政策导向,不能完全自主的应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长期存在的农村民间金融也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风险大等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调整管理方法,加大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使其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之,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继续丰富其金融主体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尤其鼓励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组等农村金融组织。引导、协调管理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对农村金融资金缺口的弥补,同时继续引进其他形式的市场竞争体制,提高原有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更好的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大力对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鼓励力度,推动对服务种类和交易业务工具的创新。依照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例如推出农民创业资金贷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居民房屋产权贷款、城乡中小企业信贷贷款、农村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农村商户联保贷款等,为乡镇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同时引入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理权益,稳定其对农村服务的坚定信心,如金融资产的有偿转让、信贷合同担保保险、农业信贷税收减免等。
  
  再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短缺的现状,政府应为了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汇聚一切对金融发展有利的政策、策略。这些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有利的税收政策上,更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人才资源、法律保护、舆论宣传等环节上。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村金融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使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政府不仅在一些金融服务和体系发展不完善的区域,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还有扩大农民对金融服务范围的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还要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国家只用实行合理有效的监管,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村金融的发展,才能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适合的环境,进一步发展与规划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和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农村金融机构和体系的有法可依、依法监管。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全社会的金融法律意识,使广大民众积极支持国家农村金融工作的展开。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构、行业监管等部门以及基层政府中专门机构的监管职能。各级地方政府都应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国家关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只用在完善的监管体制下,同时严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关口,充分发挥各个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资金供给作用,才能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也要发挥好行业内部的自律监管作用,形成银行业的活力和合力,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在政府的政策引导,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结语
  
  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农村金融必须进一步完善发展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整体经济的更好发展。农村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加对其的监督和引导,使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现状,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策略,引导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只有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才能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李思璇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第十篇
  
  1、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的加快,城市人口急速上升,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农村本身来讲,由于农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较小,所以很多农村家庭大部分的生活来源都是依靠外出务工所得。加强农村的农机推广工作,就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状况,首先就是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农业机械来替代,不仅在生产效率上大大提高,还能解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使所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这不仅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对于农民来讲,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都是从农业方面获得的,这是我国传统农业本身的特点。但是,传统农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使得农村的生产效率不够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长年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来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在农村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的生产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农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得到普及,大量的农业生产机械代替以前的人力,在农业生产的每个部分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节省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单个农民的生产能力会得到成倍的提高,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了几十倍的提高,并且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投入到城市中去,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机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
  
  3、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农业生产来讲,传统的农业生产更多的是耕种粮食作物,这样可以保证农民的生活,同时农民可以通过出售剩余的粮食作物,来获得部分经济利益。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种农业资源的浪费,对于农民自身来讲,也不利于其经济水平的改善。但是,通过推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向,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使单位土地产出的经济利益更大。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特色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农民可以转变思路,开发新的农业种植项目。例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观赏植物种植、有机作物培育、经济作物种植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农田的经济价值产出,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传统的耕作方式采用人工耕种的方式,这样不但不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这种落后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还会使农田比较容易出现肥力变低,单位农田生产粮食降低,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农田水土流失及其农田荒漠化的现象。通过推广农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施肥、浇水等农田管理措施,可以科学地对农田的状况做出判断和改善,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带动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就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生产产业的发展,农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即使是没有自己的生产企业,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农机技术的推广也能够有效地带动农业机械生产产业的发展。而作为将农业技术与农田管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直接媒介,农机本身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机生产技术的推广,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业的发展也是生机勃勃,这些都有效证明了农业发展的活力。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农机技术,也能够有效地推进农业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很多的农业技术本身的创造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所以,通过推广这些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不仅能够提高现有农业生产项目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加快农村生产集群化效应,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村科技的转化效率,从而改变传统农村的生产结构,达到农业生产创新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化的最终目的。
  
  作者:尹梅俊 单位:安徽省舒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村经济增长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1832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