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05 16:12:32 | 移动端:《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谈起鲁迅,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印象便是那对如同浓墨又硬挺如剑的平眉下一双似乎永远蕴含着怒火的冷眼加上棱角分明的平寸,再熟悉些的兴许再添上一道粗笔划出的厚须。这便是我们对这位以笔为兵的斗士的最初印象。

  鲁迅素来以文风犀利著称。这双冷眼,直如晃晃明镜看破蝇营狗苟;那些文章,自成赫赫战枪横扫浊浊俗世。他是冷峻的,在一片混乱的时世中一如从医时精准,一针见血地抓住症结所在,一声《呐喊》振聋发聩;他是多才的,即使骄傲如“文化昆仑”钱钟书评价他是也不无遗憾地说:“鲁迅的小说写得太少了。”他是孤独的,他甚至因为那些文章被各方排挤成为“国民公敌”,几无立锥之地,“荷戟独彷徨”是他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知道了这些,如果只是想瞻仰伟人如同泰山般的背影,这些已经足够;但是若要明白伟人之所以为伟人,这些,还远远不够。

  伟人伟人,毕竟带个“人”字,没有超自然的神力,没有早已安排好的处处利己的剧情,他要吃穿住行,他要教育子女,他要保护家庭,他要扶立孺子,他要与人打交道,他要鼎助这急需他又抵触他的破落国家……太多太多,鲁迅是怎么过来的呢?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萧红的文笔是值得信任的,细细品读,立时便对鲁迅这位坚毅不屈的战士的本面,生出了许多恍悟的“原来”。

  原来,他是博学细致的,对女士的服饰搭配都颇有一番见解,甚至给出了一些相当内行的建议。

  原来,他是包容慈和的,对友人的不足,也不端架子,对人不求全责备,尽管常年患有胃病,但对萧红几次包得差强人意的饺子,也风趣有礼地问:“我再来几个?”

  原来,他是拼命工作的,每天下半夜开工,直做到早晨天色已明,才稍微躺下休息一会,不到中午又起来继续工作,有时甚至“翻翻书就是休息”。

  原来,他是热情好客的,平素简朴只以三样简单菜式应付的他却愿意为亲朋大摆筵席,丰盛地装上七八大碗;工作多忙,朋友来了也畅谈上一两小时,常常聊到要留客吃饭的光景。

  原来,他是体弱易病的,可是他又常常瞒着病痛,更加上每天近乎全日不息的工作,一发作几乎接近生死玄关;可是他又是不怕死的,晚年时,他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更是不顾医生静养的建议,抓紧每一个清醒的时刻努力工作,努力为人类留下再多一点,再多一点。

  这是何等伟大的人格!这不顾己身用尽全身气力争夺时间的行为有种近乎悲剧式凄美,而这,就活生生地发生在鲁迅身上。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有着斗士的坚忍,在人格上也有着同样的坚守与执着。

  鲁迅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出门时,帽子往头上一按,左腿同时就迈了出去,仿佛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去。这让人不由联想起他晚年光景常说的一句话:“赶紧做!”只要心中怀揣着这句话的人,行事一定不会拖泥带水,势必雷厉风行。你看,现代人拖延的难症便被鲁迅一言轻易击碎了。

  巨人一个转身,一个时代落幕。鲁迅矮小却高大的背影在朔风冰雪中渐行渐远了,我们还震撼于斗士拔山盖世的呐喊的群山回响之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远处的鲁迅回头向我们微笑点头,接下来的就交给我们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