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08 16:55:18 | 移动端:《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越有张力的人格魅力,应该就是能够同时向两个极端延伸的思维和行为吧。

  很多复杂而又综合在一起的人格俗称,社会现状下多角色的扮演,以及自我内心的不断变化,所构成的觉得是口头禅一般的“你人格分裂了”

  而是一种价值观的包容性的体现,以及复杂性,和魅力所在。

  我时常觉得在ABCDE个角色的扮演中,每个角色的职能之间,是有冲突的。

  而成功的管理者,可以将外界世界不同部分的矛盾,传导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做到一个平衡和协调,也就是说,你,一定会面临矛盾,可你,也是一个矛盾消解的集中地区。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你人格分裂了”

  我觉得很多人还会停留在学生的思维状态里,就好比此前我曾经写过的,你从80分,到85分,到90分,这样的洗脑过程让你觉得一些重复累计的训练和学习,可以给你带来直观的升级的感受,因此学生思维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么玩。

  而实际上除了考试题目(且不是SAT那种开放式作文),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用这个玩法玩得通的。

  更别说是读书,工作,实操的技术和经验,这些看似也是你读了一百遍就能变成天才,或者工作了很多年就一定会怎么样的经验主义。

  实际上大部分事情是多发,并发,不可控,不可预测,且充满灰犀牛和黑天鹅的。

  实际上你根本不可能这次安排好自己80分,然后下个月85分,半年后90分,形成这样的预见性安排。

  当然你也可以自我洗脑,你抱着一个信仰,让自己感觉,我现在所做的所有的事情,是按照计划在走的,是大概率会成功的,并且都是直接导向结果的,而且最后可以像乔布斯那样connect the dots。

  除了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我找不出更好的路径,去让那种学生思维继续生存下去。

  回到第一段里提到的人格上的两个极端的张力,我想表达的是,那些错综复杂冗杂的,而且混乱的生活和事件,才是生活的常态。

  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矛盾,会将人的认知延展开来。

  像一个大饼一样,越摊越大。

  而我所做的正是这个事情。

  做着现代主义的事情,却幻想着后现代主义。

  身体力行的在商业圈里不断的商品化自己的全部,却一面抨击着这整个社会价值的搭建存在的本质。

  一边否定这个价值的本身,而却又一边与这样的价值存在同化在一起。

  anway

  人们期待的不再是生命对于痛苦的体悟、超越,而是一种平庸的幸福,一种世俗化的好结局罢了。现代性道德即是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基准的,以功利主义为旗帜的一种庸众观念的张扬。

  我很喜欢这句。

  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总有一天要被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连同现代人所谓的精神、道德追求也是等待审判的。我们可以把现代性道德的失落最重要的原因归于科学乐观主义代替了酒神精神,成为了现代人的人生哲学。

  相信知识能改造世界,科学能指导人生,事实上真的把个人引诱到可以解决的任务这个最狭窄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科学乐观主义使人们世俗化,把真善美都消解了,只剩下机械化的知识作为填补欲望的追求,这就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以完成任务、解决眼前问题的功利主义生活态度,把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变成了利益的多少、是否值得等形而下的命题,指向了一种现代性功利主义道德。

  正如尼采所说,悲剧已经死去,人们就寻求悲剧冲突的世俗性解决,主角在收紧命运的折磨之后,终于大团圆或宠荣加身,得到了好报。人们期待的不再是生命对于痛苦的体悟、超越,而是一种平庸的幸福,一种世俗化的好结局罢了。现代性道德即是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基准的,以功利主义为旗帜的一种庸众观念的张扬。

  尼采把现代性视为人类依据自身理性等能力走向生命幸福状态的运动过程,因此,他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虽然涉及许多方面,其核心还是批判现代性道德倡导幸福——舒适的生活状态而使人满足平庸而无个性、享乐而无品质、自得而无超越的低俗境界。

  在以理性至上、知识万能为基本信念的世界观所支撑的社会中,人们用逻辑取代和否定本能,产生了对理性、逻辑、科学、知识的迷信,坚信“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至深的深渊”,凭借逻辑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质。

  科学主义世界观的支配产生了及其严重的后果,周国平在导言中提出,在生存状态中,现代人回避人生根本问题,而“用概念指导人生”,他们的生存具有一种“抽象性质”,浮在人生的表面,灵魂空虚,无家可归。

  同时,灵魂空虚的另一面是欲望膨胀,蔓延着的“可怕的世俗倾向”,一种“挤入别人宴席的贪馋”,一种“对于当下的轻浮崇拜”。

  人们急切地追求尘世幸福,这“已经使整个社会直至最底层腐败,社会因沸腾的欲望而惶惶不可终日”。

  追求世俗化人生幸福具体表现为低俗性、单面性的功利主义,把生命的某一个部分如财富、知识、艺术凌驾于整个具有旺盛活力的生命之上。

  在尼采看来,沉湎与感官的享乐或者追求知识的积累的极端张扬,都会让生命失去光彩,让人失去勇气、坚毅等优秀品质,最终使人成为丧失整体和谐型的颠倒残废者。

  面对精神上满目疮痍的现代社会,尼采并非只破不立,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他在启蒙辩证法和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改良失败后,希望通过希腊悲剧艺术观和精神酒神的复兴来克服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用以生命为核心的审美艺术来拯救无意义的人生。在对基督教和现代性道德的批判的同时,尼采强调艺术的作用,认为艺术——而不是道德——业已被看做人所固有的形而上活动,提出了尖刻的命题:只是作为审美现象,人在世上的生存才有充足理由。

  在尼采的生命主义和艺术形而上学中, “艺术”是一个与“生命”互换的概念, 或者说,“艺术”是一个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概念, 而非一个文化类别概念。在尼采之前,启蒙辩证法企图让理性成为宗教一体化力量的替代物,并且可以依靠自身的运动克服现代性的分裂。而且,按照启蒙辩证法纲领设计理性概念,三次都以失败告终。浪漫主义的施莱格尔认为,神话是古代诗歌的核心,我们的诗歌恰恰缺少这样一个核心。现代诗歌之所以逊色于古代诗艺,一言以蔽之,关键就在于,我们没有神话。但是……我们正在着手创造神话。尼采则提出,经过审美革新的神话应该解除竞争社会中僵化的社会一体化力量,它将迫使现代意识发生分解,并向远古经验敞开大门。

  他把历史当做梯子使用,目的是为了最终抛弃历史理性,而立足于理性的他者,即神话。而在众多希腊神话中,他选中了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分别作为个体化原则和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尼采发现,阿波罗艺术世界是梦境,其特征是对形象的纯粹观照。狄奥尼索斯的艺术世界则是醉境,其特征是无需形象而观照“原始痛苦及其原始反响”。在悲剧形成的历史演绎中,阿波罗艺术表现为对白,也就是舞台形象所演示的全部剧情;狄奥尼索斯艺术则表现为萨提儿歌队的歌舞。而萨提儿歌队“比剧情本身更为古远,更根本,从而更重要”。歌队犹如一堵有生命的墙垣,隔绝舞台世界与现实,从而保护着悲剧的理想领域与诗的自由。尼采将悲剧的根源归之为酒神精神,表面上看来,他的悲剧论基于希腊神话和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历史,从而与作为人本主义的现代形而上学无关,但实际上它归属于后者。悲剧不是诞生于没落的时代,相反,希腊人恰恰在富于活力的青春期具有倾向悲剧的意志。希腊人求悲观主义的意志也许生自快乐,生自力量,正是疯狂给希腊带来了最大的福祉。到苏格拉底和欧里庇得斯生活的时期,希腊人在其瓦解和衰弱的时代,却变得更加乐观、肤浅,愈益热心与逻辑,更“快乐”,也更“科学”。害怕痛苦、丑恶的希腊人越来越喜欢美的东西,失去了日神式的幻觉和酒神式的迷狂,悲剧消亡,软弱无聊的新喜剧粉墨登场。

  在尼采这里,酒神是生命的最高象征,命运是生命本身。有学者认为,将命运生命化,从而使生命的自决成为命运,是尼采形而上学的最高表述,在此意义上,尼采也说悲剧即命运,但这显然不是希腊神话中那种外在于生命的命运了。所以,他的悲剧不是古希腊意义上的悲剧了,而是从人本主义现代形而上学出发而设想的悲剧。那么,即使古希腊的悲剧已经消亡了,生命本身的悲剧与超越不会消失,只有生命本身的悲剧才能在现代社会勇于正视世界和人生在本质上的无意义,并为之寻求生命艺术的拯救。尼采对道德的批判并且要求抛弃道德,而是要求把道德放入生命的审美的意义中来,把道德融入生命艺术,成为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地以功利主义的外壳来统摄社会。他对科学的批判,也不是完全否认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退化回远古,而是要求以生命艺术作为指导,作为最终的目的和实现,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科学,而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了竭泽而渔的求知欲而结构世界的本质。

  《悲剧的诞生》作为尼采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特别是对于现代性价值的重新考量,强调生命性的、形而上的艺术,它对尼采一生的哲学思想来说是一个诞生地,他立足于悲剧的艺术观和生命的超越性批判了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乐观科学主义及其功利的社会道德规范,提出了用酒神精神的复兴和以生命为核心的艺术来拯救人类空虚的精神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

  尼采评价和解构现代道德主要看它对整全生命的意义,看它对人类繁荣起阻碍作用还是起推动作用:“价值高的意义在于对整个人类,包括人类的未来有所促进、有所裨益、使之繁荣。” 这种从生命美好实现的维度考量道德合理性,坚持了人道主义基本精神,维护了人的尊严相对于道德文化的目的论意义。尼采并不一味反对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幸福舒适,他所批判的只是现代性道德把这种状态至上化、绝对化以至致让生命在安逸平淡中运离坚强而丰富的个性;尼采也不绝对反对作为生命工具的道德理性,他所否定的只是把这种规则独立化、普遍化以致让生命在僵化教条化中远离生存的活力和逾越。

  尼采对现代性道德批判也有其非历史的片面之处。他对人的非生产性的理解及其浪漫派的复古情结,使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性道德相对于传统基督教道德的积极的变革性一面,更没有看到现代化大生产之中,代表现状变革的新兴无产阶级道德形成的物质必然性,现代性道德对功利、知识和科学的讲求毕竟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而这正是其历史价值之所在。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有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将是一句空话;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尼采的思想与表述审美而诱人, 然而它也让人眩晕不安。细而察之, 在尼采的思想言谈中有着迫人的双重紧张: 生命与超生命者的紧张, 生命与生命的紧张。我的本能,作为生命的一种防卫本领,起来反对道德,为自己创造了生命的一种根本相反的学说和根本相反的评价,一种纯粹审美的、反基督的评价。这生命与超生命的紧张似乎在基督教的衰败中得以解决,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上帝之偶像死了, 但这一死亡留下的巨大虚空却深深地进入了生命的孤独、冷酷与焦虑。在现代性的迷妄和尼采思想的逻辑上, 人的生命与艺术活动不再是人对自然的模仿,对神意的聆听、传达与接受,对他人的同情与敬重, 而是强健者实施和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活动。如果真的以这样一种近乎疯狂的意志将社会道德连根拔起,在人们的精神境界之婴孩还没有降生的时候,后果将不堪设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