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0 20:57:59 | 移动端:《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世人推崇,研究者络绎不绝。

  作为一部至今仍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著作,能够成为其万千读者之一是幸运的。

  惜于时间问题,只作粗涉浅读,浮于表面,未敢言收获。然其书终究是蕴含深厚之作,只随性读得一二文章,依然得些许个人感悟,悉记于此。

  “一般人都会钦佩成功人士,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的基础上”。

  人生下来,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有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赞许的本能。

  比如在家里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认可,在学校我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和鼓励,工作以后期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赏识,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人的天赋本能,也是我们进取的内在积极动力。

  但是,如果过度求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就会破坏我们个人的心理健康,蒙蔽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虚荣。

  现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盲目攀比、浮躁浮夸和名利拜金主义皆是“虚荣”现象,皆为我们过度纵容“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赞许”的欲望所致。

  因此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节制这种欲望,将其化作激励我们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避免陷入“虚荣”的境地。

  “一般人都尊重权贵,这种心理导致了阶级差别,确立了社会秩序”,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下民众的社会心理最适合不过了。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其统治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给统治者统治下的民众扎根下敬畏权力、崇拜权力的“奴性”心理。

  这种心理衍生出了阶级差别,确立了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够保证统治者的稳定地位,方便他管理国家这台巨型机器。

  然而当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不断蚕食破坏民众这种“奴性”心理时,人们就不再认可他的统治地位了,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颠覆性质问。

  虽然我国的封建制度在历经两千多年后被废除,但其思想体系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今人的脑海中。

  今日社会上仍然有敬畏权力、崇拜权力的“奴性”心理,权力的“奴隶”不仅仅是那些附庸权力的势利小人,也是那些滥用权力的当权者。

  我觉得“为人民服务”才是权力最初的来源和最终的归属,权力来自于民众的认可和信任,但它并非是脱离群众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产生的动机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它最终要回到民众中去。

  我们尊重当权者,并非是屈服于其权威或者同他有利益关联,而是尊重他的品格及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此外我们并无差别,这种社会心理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秩序才更为和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