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3 14:37:00 | 移动端:《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今天下午,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历时三天,总共6小时。

  这本书,高中时曾看过一次。在东野圭吾的众多作品中,它排在我所看之列的中间。可以说,是在我对作者风格不很陌生,而又不完全熟络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周目通读。当时的感受,只能说,直到翻开第二遍之前,我依然记得这份沉重的杀机。

  “因为法庭在等着你。”合上封面,闭上双眼,图书馆即将闭馆的人流熙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恶意。这既是书名,也是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用他作为小说家的妙笔,给警方,给媒体,给民众,构设了一篇无比动人的爱情悲剧,塑造了令人深信不疑的“光”与“影”。

  本书的破案不同以往,犯罪的嫌疑人以及犯罪事实在较前的篇章已经阐明。贯穿全书的,是对犯罪动机的追查。同样的,凶手并不在乎犯案后如何逃脱法律制裁,反而事先将入狱当做前提,不惜大费周章地行事,而对犯罪动机讳莫如深。这就让犯罪动机成为全书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也是因此,本书的破案过程,可以看做一次特殊的“卸妆”。将外在光鲜的胭脂水粉一层层剥开,暴露出不堪入目的丑陋素颜。

  本书的主角,野野口修,是一个从事教职工作的业余小说家。比起名气正盛的畅销作家日高邦彦,他的写作能力和知名度都难堪半臂。但在我看来,野野口修的写作天赋,日高望尘莫及。

  如果小说的灵魂就是写人,野野口修,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而伟大的小说家。他编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桥段,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写进故事,把故事化作现实。他对于人设的铺排简直细致入微。从制作毒丸子杀死猫开始,每一份证据都是浇筑人设的混凝土,警方收集的证据越多,案件进行的越明朗,他刻意塑造的城府极深的野心家,用情至深的天才笔者,就越立体可信。他用真实之笔苦心经营的原创作品,也就越靠近问世的日期。但凡小说,总会有虚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总不至于全然相信。但野野口修的这部以现实为底本的活剧,恰恰正是现实本身。人们会对此深信不疑。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就。

  我想,当看到媒体风评一致诋毁日高,当亲戚和出版商向日高理惠索要损失费和版权费的时候,野野口的内心,应该是满足的吧。即便躺在病榻上,即便将要不久于人世,也心无遗憾。

  翻窗入室,可见有所预谋。用黄铜镇纸,又像是临时起意。调查初期,包括加贺在内,警方一致认为那是一起临时起意的案件。但当案情最后揭晓,这却是一场精心谋划长达一年的布局,是为毁掉一个人在世间所有的意义而做的努力。

  而源头,无关复仇,无关爱情,仅仅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促狭,是虚假的优越感被瓦解而产生的愈发蓬勃的自卑与嫉恨。仅仅是“我就是看他不爽”的纯粹恶意。

  阳光积极,冷漠阴暗;待人和善,孤僻自负;一身正气,同流合污;出人头地,藉藉无名;婚姻美满,孤苦伶仃。

  凭什么?

  怀着这份恶意,野野口眼中的日高,变成了必须除去的眼中钉。

  其实,反观现实之中,几乎人人都会产生恶意。不合时宜的话语,略带冒犯的举动,稍纵即逝的不屑,触之即避的眼神,都会在对方眼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只不过,并不会越界。而东野圭吾却将这份并不起眼的恶意放大到令人胆寒的地步,将恶意所能产生的威力悉数展现给读者。“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恶意,随着时间的酝酿,也足以腐蚀人心。

  再度回想起那份自白书,在盛夏的夜晚,脊背发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恶意》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