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3 15:08:13 | 移动端:《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尽管无数人刻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许,但历经人事浮沉后,也只剩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这个追寻意义的背后,也引出了一种绝对的孤独,每个人都有一种面对不完整的自己时不可解的荒凉之感。

  存在主义认为,这是一种“终极孤独”,即你的灵魂层面上没有他者,听起来有一种“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意味。因此,这一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能为你的存在负责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的存在于世,真的是有意义的么?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着,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被灌输了很多意义,但却很少把“意义”二字单独拿出来思考。

  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着我们,读书是人生中第一位的大事,要好好学习,懂得竞争与进取。高中时期,我们这里一些学风很严的中学,会让入学新生保持统一的发型, “男生板寸,女生短发不过肩”,借此达到一种快速的集体化状态,避免大家在学习中分心,颇有“杀威棒”的气势。这是看得见的修剪,也有看不见的修剪。

  小时候,父母手里也会有一种类似的剪刀来剪短我们的头发,这类工具的使用往往都冠以“爱”和“关心”之名。家长们训斥孩子时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都明白了。”

  但是,长大了就真的可以明白么?长大了就能这样坦然接受自己被修剪出的意义么?我与很多同龄人聊天会发现,大家在或多或少地怀疑着什么。有人怀疑着对专业的兴趣,有人担心着对男女朋友的真心,有人质疑着对未来的规划。这样的怀疑逐渐萌生了孤独感,孤独是一个生命对生命本身的怀疑,一个存在对存在本身的怀疑。“被赋予”的意义感并不能带给个体完整的体验,不管生命的意义为何,把自己的意义强加在别人身上都是很恐怖的事情。

  如果你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或者你本身就是一只虫子,你不需要也没必要学习,工作,赚钱养家,那这样的活着还有意义吗?

  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卡夫卡《城堡》的问题,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找到了,但其实是你亲手堵上了追寻意义的道路;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永远都在寻找,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就像那两个在荒原上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他们的生命就在这荒芜呆板中消逝,救世主没有来,生命的价值也没有来。

  我们在家庭,宗族亲戚和社区中是不会问“活着有意义吗?”这样的问题的,一旦问出来就会很痛。你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片群像的小小一部分,你的社会形象,不过是别人自身看法的映射。群体文化对这种“荒谬思考”的接受度是有限的,可能对你隔壁的阿姨来说,她的社会形象所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多活几年抱上孙子,一个质问生活有没有意义的人,就像是质疑人会不会呼吸一样,足够奇怪,足够可怕也足够孤独。

  探讨生命有无意义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是另一回事。

  如果人生是一张试卷,那么这两个步骤分别对应理解题目和做出选择。人们宁愿相信“生命存在着另一半”之类的神话,也不愿接受只能一人独行的无意义感,因为没有意义的生活会让人崩溃。

  神话更像是人类的预言,而不像教条或者是科学结论那么准确稳定,甚至某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还能给予我们反思与成长的空间。当人们内心的渴望被强势压制时,获得某种神话的滋养,才构建出被视作有意义的人生框架。从表面上来看,很多现代人已经宣称自己不相信神话,但对于会讲故事的人来说,当今的神话,只不过是把神灵,国王,女巫团换成了政客,明星,银行家。

  反观无意义感(meaningless)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绝望压抑的代名词。你可以接受为了让自己更美丽更快乐而买口红,你可以认为自己是掉进消费主义陷阱而买口红,但是你绝对不会承认自己买口红是无意义的,即使用来解释的意义是负面的。

  但是对创造者们而言,终极意义上的不安正是创造力的来源。莫奈是一位用艺术表现光影的天才,当这个伟大的画家晚年接近失明时,他对光影的理解又到达了新的境界。失明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意义的黑暗,但对于莫奈来说,却是充满未知的新世界。这种美好而强烈的不确定性,会让人忍不住期许与探索,有勇气对抗未知。

  当我们再去问自己“人生有意义么?”时,如果沿着之前的论述,那有有两件事情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谁也不可能为我们做出回答,二,人生本身有无意义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各有各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哪一种选择是非黑即白,重要的你如何决定自己的“存在”。

  在这里需要重申一下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存在本身只是一种状态。人生的发展就像是自我现象场的不断延伸。你作为自己的主宰开疆拓土,冲破藩篱,在自我成长的张力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那么,人就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你不是“别人家的小孩”,“隔壁老王”或者是“吃瓜群众”,跳出符号的世界,我们是真正的“在”这个世界里。走到这一步,那种被孤独的恐惧所笼罩,以至于汲汲地需求外在另一半的状态似乎就不是那么恶劣了。当我们试着转向内部去爱自己,同自己分享一整个世界时,我们的自我也会因孤独而愈加完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孤独六讲》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