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小说课》读后感

《小说课》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4 17:21:20 | 移动端:《小说课》读后感

《小说课》读后感

  1

  作者毕飞宇分析了几篇经典的著作,开篇便解读了蒲松龄的《促织》与《红楼梦》的对比,简述了《促织》小说的逻辑不输大家风范。

  《红楼梦》的确是国内文学小说的经典,养活了不少人,现在的人再怎么分析解读甚至成立“红学”,研究一辈子“红学”所谓的专家也没有写出等比《红楼梦》的著作。

  这里不想讨论为什么,只是觉得有时候人就喜欢把简单的事复杂化,又要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折腾得不止不休。

  就拿古代的文言文来说,几个字就有可能翻译成一句话,《促织》全文1700字翻译成现代文就有3千多字,有人说这是文化倒退了。

  文化素质倒是倒退了,需求倒是越来越高了。中国人就喜欢“装”,装自己很含蓄有文化修养,说话还留三分,写诗也要留余韵,小说更是追求意味深长,没点功底你猜都猜不到作者写的啥,为什么要这么铺垫。

  说话太直接显得没有文化,写个文章要一波三折,不然显得平淡无奇。以前受学校教育影响我也喜欢“装”,写文字装,做人也学会装,外人面前谦恭有礼,不该说的话不说,到家里就露出本性,没有一点淑女的样子,完全一副女汉子德行。

  “装”的文化也造就了国人独特的方圆处世哲学,在外讲究圆滑对内保持自己的主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就是一些腐朽思想奴化的结晶,现代人还当宝贝乐此不疲地学什么厚黑学、方圆学。

  居然没发现“装”久了,真假面具早已分不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只要留神观察,会发现你看个电视不是一群女人宫斗就是男人争权斗,历史斗完了现在换成家里斗,原配斗小三斗丈夫,各种斗,与人斗与天斗,还要和自己斗。

  看一部电视剧都累得够呛,换成现实我活不过第一集就领盒饭了。发现自己真心是编不出来那么多斗剧,心累脑子也累,还得拼体力。

  说实话,我现在挺讨厌这种“装”的文化,不管它有多博大精深,史实有多宏伟,既然是老古董放在现在的房子里就有些格格不入,摆设嘛不能融入风格,用吧又怕摔着了毕竟是古董,只有放在收藏室占地方。

  时间长了沾满灰,就算能卖个高价,最终还是得回归尘土,横竖不是,怎么都不实在。

  2

  以前的文化有的能用,有的糟粕却流传成经典,文化技艺可以学,腐朽的思想就算了。现在人能一个字说清楚懒得说一句废话,要是你含蓄的表达一句古文,还得翻译拐个十八弯,别人都懒得跟你聊天。

  说来也怪,人们就喜欢看这种一波三折的故事,吊着胃口猜不透结局、牵肠挂肚才算精彩。

  可现在国人都不断模范外国的大片,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外国人拍得的确不错。虽然中西方文化有差异,外国人就是直接,不喜欢装,但他们的人性却刻画得逼真不死板。

  国人的影视作品中大部分好人从头到尾都是好人,因为导演已经给他定位了不能变,这就是主角光环,外国的影视作品中今天可能是坏人,明天就有可能变成好人,一个做慈善优雅的绅士也有可能是杀人狂魔,没有固定的人性定格却能突显真正的人性,人性的转折起伏跌宕比国剧的剧情纠葛更能深入人心。

  外国人是事件推动人性转变带动剧情发展,国剧是人物的各种利益矛盾牵扯处各种剧情。这样看来,反而觉得我们的故事有些死板,死在“装”上。

  不装也能写出好看的剧情那才是一等一的高手,这个高手在耶稣讲故事的语言上就可以看出,比如“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一句话言简意赅、直截了当,还体现出观点的本质。

  如果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寓意,这个用在文学上是一项技能,就像寓言、童话,毕竟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说就能说的,写出来拍出来你也不能播。

  他们还是喜欢“装”的,你不能撕破他们的面具,撕了你就得完蛋,这就是所谓的本土“文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说课》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