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4 17:31:17 | 移动端:《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01

  镜中我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实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个理论是1902年美国社会科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书中列举了这样的一个事例:

  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做,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位置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那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从“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变成了: “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皆因皆因

  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

  “镜中我效应”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外界给我们的反馈决定的。

  02

  想想很多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别人给与我们积极的评价,那么我们愿意按照这样积极的评价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果别人给与我们负面的评价,我们会想:反正他都觉得我是这样不好的一个人,我何必努力去做好呢?然后就按着负面的评价行动。

  在我看来,“镜中我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单次的行为,对于长期而言,由于反馈不可能每次都相同,那就存在不同的情况。

  如果我们长期收到同样的一个反馈,比如“我是个勤奋的人”,那么我们大体会按照这样的人物设定成为一个勤奋的人,这也是心理学中“心智模式”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长期收到的反馈并不相同,甚至相反,比如有时他人认为“我是勤奋的”,有时认为“我是懒惰的”,那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好说了。

  03

  “镜中我效应”带给我们的行动指引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中多多的赞美他人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更多的赞美他人。

  赞美他人,我们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比如例子中的那位妈妈。

  批评他人,我们往往反而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思维影响行为

  “镜中我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想法思维确实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应该利用这点减少“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影响。

  “镜中我效应”虽然普遍存在,但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特别是我们想摆脱别人的负面评价时。

  首先我们要知道,别人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或者不客观的。

  我们收到让我们不舒服的评价时,应当首先分析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否合理,我的哪些行为造成了他人的这种评价。

  如果评价是合理的,我们也无需自暴自弃或者自我堕落,不管什么样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

  当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思维去思考时,并且做到自省自查;拥有积极向上的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三、给予孩子正面评价

  “镜中我效应”最大影响其实是来自家庭,家庭环境是我们生活时间最长、最久远的环境。我们收到最多的反馈来自家庭,来自父母。

  有许多父母想通过负面的评价或者和其他孩子的对比来激励孩子,这样的思维本身就是错误的。孩子反而朝着“负面的评价”成长。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积极的给与孩子正面的评价,不管孩子做的如何,要更多的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看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认为孩子是怎么样,孩子大多就会长成什么样。

  愿我们从“镜中我效应”中得到启发,向美而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