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保守主义思想》读后感

《保守主义思想》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5 17:27:57 | 移动端:《保守主义思想》读后感

《保守主义思想》读后感

  当普通人听到“保守主义”这个词时,大多会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守旧,落后,冥顽不化的印象。但其实“保守主义思想”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古老。现代保守主义思想发端于法国大革命(1789)之后,比人们熟知的法国启蒙运动还要年轻。

  由于保守主义思想家向来反对那些脱离具体情境,空洞,抽象的理论和教条,因此保守主义思想虽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但是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明确提出到底保守主义所指为何?

  《保守主义思想》(The Conservative Mind)是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巨擘Russel Kirk (罗素·柯克)在1953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梳理了现代保守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介绍了多位有重大影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总结和提出了保守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该书是保守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并影响了尼克松,里根等多位美国总统的施政。1989年柯克被里根总统授予“总统公民勋章”。

  保守主义思想的内容和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历史 和 政治思想史,而是一整套融合和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经济学 和 管理学的 世界观 和 方法论。现代保守主义思想最开始是一种“反应”。

  18世纪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观察法国在革命期间种种混乱的社会乱象,对比和反思英国传统和社会变革历程,提出当时正在法国进行的革命浪潮与英国的历史和传统是格格不入的。他感到必须警告当时英国某些蠢蠢欲动的政客和普通民众不要被看似浪漫的革命口号所蛊惑从而步法国的后尘,于是提笔给一位英国贵族写了一封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长信——这即是后来奠定伯克现代保守主义思想之父地位的《反思法国大革命》一书的雏形。

  伯克在《反》一书中指出了法国革命的种种弊端,并做出了“法国大革命的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精准预言。在伯克去世后7年后,这条预言里终结法国混乱给自己戴上皇冠的专制者正是拿破仑。

  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脑海中“西方”似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代表着欧洲及其通过扩张发展到北美,澳洲等地的一种涵盖了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治理模式 等内容的一套“全整”体系。

  但其实在所谓的“西方”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条显著的分野,姑且其称为:英美保守主义 和 大陆专制主义 的分野。简单讲就是英吉利海峡一边的英伦三岛 与 对岸欧洲大陆各国 在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理念,治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显著差别,竞争,对抗,甚至是战争。

  在英国历史学家David Starkey看来(参见纪录片《The Churchills》)保守主义和 专制主义 的这种差别和冲突在西方的历史中屡见不鲜: 路易十四 与 英国的战争,拿破仑战争,威廉二世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纳粹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都是英吉利海峡西岸 与 东岸之间的大对决。

  我没有详细了解过David Starkey其它历史观点,但是在我看来保守主义 和 专制主义 之间的缠斗 其实贯穿了整个西方历史:古希腊 和 古波斯之间的对抗,希腊内部雅典 和 斯巴达的对抗,古罗马和古迦太基/埃及/波斯之间的对抗,中世纪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对抗,今天西方内部欧盟 和 美国的分歧,美国内部共和党 和 民主党 之间的分歧,欧洲国家内部左翼 和 右翼的分歧……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都可以看作是 保守主义 和 专制主义 之间长达数千年缠斗的一个支脉。

  柯克将保守主义思想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我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与之相似的理念。这其实并不应该让人感到太过意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的本性都相同,一种在西方源远流长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不可能在东方历史和文化中毫无印记。

  下面我在列出Kirk 总结的6条保守主义理念同时,添加了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并例举了一些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1. 保守主义确信存在着某种主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良心的圣神意志——它在权力和义务之间建立起永恒的联系,将伟人和凡人,活人与死人连为一体。归根结底,政治问题是宗教和道德问题。

  个人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来说,诸如是,非,善,恶 等价值理念都有着“绝对”的评判标准。善 与 恶 并非仅仅是在不具任何道德色彩评价体系之中的“不同”而已,它们也并非人们可以根据时间 和情景 的不同而可以任意评价 和 转换的“相对”概念。

  善 比 恶 更好,更可取,更正确,更美好——这是“绝对”而非“相对”的。在特定情景之下以追求这些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道德体系其好坏高低,是非对错,也是“绝对”而非“相对”的。

  人类社会并非是仅仅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存在的一个“生物群落”,而是必然带有道德色彩的一种“道德共同体”,其存在和维系必须依赖在所有共同体成员(甚至包含已经逝去和 未出世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情感,价值 和 道德联系 和 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1)天命观:在中国历史上,常用来解释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合法性,主张朝代兴衰、君主更替,不完全是人类所能控制的。如果为政者不守德而失道,就会失去上天的支持,上天支持的对象自然能够称帝称王,上天不支持的对象则会衰弱灭亡;

  (2)孟子认为人本性之中存在与生俱来且无法变的四种倾向,即“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顾炎武所谓 亡国 与 亡天下 之别:“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国家可以崩溃和灭亡,朝代可以更迭/改名换姓,这是争权夺利者必然导致的结果,但如果连传统和 道德体系 也消亡了,那才是真正可怕 和 无可挽回的——亡天下。)

  2. 保守主义珍爱多姿多彩并带有神秘色彩的传统生活,因为它明显区别于大多数激进观念体系所推崇的日益狭隘的整齐划一,以及平等和功利主义的目标。

  个人理解:保守主义反对以片面 和 单一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以所谓“平等”为口号 和 纯粹的利益得失为唯一标准来看待和衡量一切事物,并以其为行动指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1) 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2)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 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 保守主义坚信社会需要多种秩序和等级。唯一真正的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如果被强制立法推行,所有其它试图平等化的努力都将引人步入绝境之地。

  个人理解:世间各类事物,理念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能以人的意志或努力所消除。因此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合理和稳定的秩序,以保证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有序进行。如果片面强调平等,并且天真地认为“人皆可尧舜”,那必然带来混乱 和 灾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1)孔子和儒家所推崇的“礼”,即为社会治理 和个人生活所必须遵守一定的传统,准则 和 秩序

  (2) 礼崩乐坏:《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内圣外王之人改进。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4. 保守主义相信财产和自由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均等化并非经济进步。如果消灭私人财产,自由将不复存在。

  个人理解:从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始,我就对“私有制”和“私人财产”这两个词有了负面看法:这代表了资本家的贪婪。虽然这一影响至今无法消除,但是最近几年我却对“私有财产”有了新的理解:穷人和 富人 谁更需要私有制呢?富人拥有的已经很多了,他们可以调集广泛的社会资源,就算财产数字减少一些,那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但是穷人拥有的本来就很少,如果他们的财产权得不到保障,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遭受重大打击。

  财产权——其实不只保障了财富,保守主义者坚守财产权不可侵犯是因为财产权是个人自由的坚实堡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孟子: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

  5. 保守主义相信旧习惯,不信任“诡辩家和算计者”。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欲望,因为保守主义者认为情绪是比理性更大地支配人的力量。传统和合理的习俗能够制约人的无法无天的冲动。

  个人理解:罗恩夫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著名的政治家。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的余波中,当她被雅各宾党派送到断头台时留下了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在当时的西方和法国“自由”是个新兴和时髦的概念,法国的民众怀着对这个抽象概念的浪漫幻想,在革命家和革命口号的鼓动之下想要彻底抛弃法国的传统“再造法国”,甚至“再造人性”,结果给法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传统”和“习俗”并不因为其年代久远而丧失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新兴和 时髦 的概念和口号,也并不因为其“新”就一定更为合理和科学。

  认为“新”比“旧”更合理 和 科学,是19世纪末以来人们误读《进化论》所产生的偏见。事实上由于人的理性 和 知识的有限性,“新”的概念和理念由于没有接受长期社会实践的检验和 纠偏,其有可能含有巨大的隐患和危险。而现存的传统和习俗却历经长时间不同时代人们的检验和矫正,而没有被淘汰,其必然带有很大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人性中放纵的一面有充分的了解和防范),哪怕这种合理性不能被当下的人所马上理解。

  保守主义者在对待传统和习俗时总是抱着谦卑,诚敬的态度,在没有确凿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不合理之前,绝不轻易对其妄加改动;相反他们对待那些新兴和 流行的观念总是抱持一种 怀疑 和 审慎的态度,在没有充分和大量的证据证明其合理性之前,绝不轻易相信和采纳。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凡是那些想要(全盘)抛弃和推翻传统,高呼铸造“新人性”,建造“新世界”之处的人们后来都事与愿违地经历了巨大的灾难,这不是没有原因。保守主义认为人性中有很多固有的恶习和坏的倾向,而传统和习俗中隐含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防错”机制,如果断然打破和改变传统,就有可能让人性中的恶滋生出来,危害个人和社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1) 发源自儒家思想,但已经被后代完全污名化的 礼法社会 和 礼教;

  (2)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3)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4)钱穆在《国史大纲》提出国人对待历史和传统时应该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6. 保守主义认为变化与改革并不是一回事,通常,创新更像是吞噬人类的火灾,而非进步的火炬。社会必须有所更张,因为缓慢的变化是自我保存的途径,就像人的身体永远都在自我更新一样。

  个人理解:保守主义并非像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那样 一味地抗拒和反对变化。事实上保守主义者在认定一项变化是必要和恰当之时,通常是变化和变革的推动者。比如伯克作为英国政治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反而同情和支持美国的革命,原因是他认为美国的独立诉求和愿望符合英国古老的传统和宪制。

  所以保守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变化,它只是反对那些仓促,武断,不计后果,甚至被其他人所蛊惑和利用的“变化”。他们认为在国际/国家政治,政府政策 和 社会变革 层面的改变应当是审慎,深思熟虑 和 缓慢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例: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柯克总结和提出上述6条理念也是针对18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激进主义”思潮的某种反应 和 对抗。这些激进主义思潮和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 人的可完善性和社会进步的无限性。

  激进派人士认为教育,实在法和环境的改造可以将人塑造成神:他们否认人类有趋于暴力和犯罪的自然倾向。

  2. 蔑视传统。

  理性,冲动 和 物质决定论 分别被推崇为导向社会幸福的引路者,比先人的智慧更值得信赖。正规的宗教被拒斥,各种不同反宗教的观念体系被拿来做替代品。

  3. 政治均等化。

  秩序和特权被践踏;彻底的民主——也即实践中尽可能直接的民主——是激进派所宣称的理想。

  4. 经济均等化。

  古老的财产权——尤其是土地财产权利——受到几乎所有激进派人士的质疑。

  从上述保守主义所推崇的理念 和 反对的思潮中,我们可以看出保守主义者们在精神气质上 和 对人性与世界的看法上 有如下两个特点:

  1. 世界是复杂的,人性(包括理性)是有巨大缺陷和局限的:

  保守主义者主张缓慢变革,总是对新思想,口号,方法……抱持怀疑和审慎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深刻认识到 事物的多面性 和复杂性,其很难被具有缺陷和局限性的人类(理性)所正确认知和把握,而且人性中还先天具有很多易变性 和 恶的倾向——这一切使得“审慎”成为保守主义者最为推崇的美德。

  2. 现实感 和 妥协性

  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保守主义者认同这些是人类最高 和 最应该被鼓励追求的终极价值。但是他们同时深知人类追求这些价值道路本身的曲折,艰难和 不确定性。与片面,激进地追求这些价值,总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实现这些终极价值的愿望相比,保守主义者认为根据具体历史阶段,社会环境 和 具体情景找到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更为重要,尽管这在很多时候意味着要向现实,甚至是敌人,妥协。但是妥协并不代表放弃理想和停止前进,而是迈向理想的坚定一步。

  柯克最初给《保》一书起的名字是《保守主义的溃退》,原因是尽管保守主义思想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保守主义在与近代出现的种种“激进主义”思想的竞争中已经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它无法抗拒工业主义,集中化,世俗主义和平等诉求的时代主流。自伯克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保守派不断收缩自己的阵地,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

  中国人常说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对于思想理念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仅仅以是否流行 和 受众的多寡来作为判断某种思想体系价值的标准,那无异于将人类自身看成是仅仅依照生物属性 和 外界刺激而存在的生物体——任何的思想和道德价值对其来说都将是多余的。

  最后,如前文所提及虽然我们能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不少与保守主义原则相似的理念和思想,但是不得不承认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和主流(政治)文化中并不占据主流,其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全世界人们的文明和思想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以某种思想是源自西方还是东方来决定是否接受和采纳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某种思想的确珍贵和有效,那么我们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对其加以学习运用,哪怕这种思想来自我们的敌人——这才更加符合传统中国圣贤所推崇的那种恢宏刚劲,吐纳乾坤的气质,这才中国人应该有的胸怀。

  在现实层面,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成分和理念,对于促进大众了解和运用保守主义思想更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也是更加可行的路径——对于既定理想目标之下 方式方法的斟酌 和 审慎 也完全符合保守主义的理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保守主义思想》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