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红牡丹》读后感

《红牡丹》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5 17:33:00 | 移动端:《红牡丹》读后感

《红牡丹》读后感

  虽每年读不少书,但从来没有想写过哪本书的读后感,但读完《红牡丹》却突然有了写点感受的冲动,是因为林氏细腻优美的文笔,还是香艳的情感故事?感觉都有,又似乎都不是。

  (1)牡丹的情事

  《红牡丹》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清末一个叫牡丹的年轻貌美而又不乏才气的小寡妇的情爱史和爱情观——

  全书以牡丹婚姻不幸22岁丧夫新寡开始,在性与情的交相逼迫之下,数度追求男人。先与堂兄孟嘉相爱,继与婚前相恋情人金竹绝情,后携妹随堂兄赴京,因嫌孟嘉过于斯文儒雅,乃私恋拳术家傅南涛,傅因与其偷情未果却误伤其妻入狱,而此时得知金竹因失去她继而病重垂危的消息,乃与孟嘉断情而别。回杭州,金竹却不肯原谅,不久含恨病逝,牡丹至金府抚棺恸哭,爆成全城丑闻,失望中与诗人安德年相遇,一番热恋,二人欲私奔上海,又谁知安德年突然丧子,二人不忍心伤害安妻,乃毅然分手。其后,牡丹肝裂神摧,返璞归真,隐居教书为业,不期又遭盐商绑架。后由孟嘉与安德年二人联手施法救出。经历风雨,牡丹厌倦人生,随妹返京后,与出狱的傅南涛相遇,约定成婚。

  整个过程概而言之,也可以说是牡丹与四个男人的六段感情。

  ⑴第一段:婚前对金竹的热恋

  ⑵第二段:新寡后回家至北京期间与大学士翰林梁孟嘉相恋(大牡丹16岁)

  ⑶第三段:嫌堂兄后遇农民拳术家傅南涛

  ⑷第四段:知悉金竹为其病危后返家欲与金竹修好

  ⑸第五段:金竹病逝后遇诗人安德年后相恋

  ⑹第六段:知不可嫁安德年后经历绑架后到京嫁傅南涛

  金竹、孟嘉、傅南涛及安德年又各代表不同类型的人:金竹年轻,英俊,家业丰厚,为牡丹初恋,终身难忘;梁孟嘉,大学士,大龄单身男,有长者儒雅风度,沉稳乏热情,和牡丹似乎是师生般的隔代恋;傅南涛,平民,单纯,热情,健康,一开始与牡丹就似乎是很好解闷的玩伴;安德年,才情横溢的诗人,充满理想主义的热情知识分子。很有趣的是,除了梁翰林外,其余三人在与牡丹保持恋情或是初遇时候都是有家室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牡丹在追求自己爱情道路上是多么的不顾世俗,多么的坚定与勇敢。

  (2)牡丹的爱情观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清末,但书中人物的意识却是十分现代的,甚至放在当今来看,有些观点也是前卫的,难怪乎有人说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借古人的衣冠来表现一种适合现代西方文化观念的女性意识,似乎有些道理。

  小说中,牡丹是个在世俗中挣扎却不受世俗限制的女性,在追去爱情的过程中,每次陷入情网对她都是一次深刻的体会和精神的洗礼,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特有的爱情观。

  ①追求符合人性自由的自由爱情

  在牡丹看来,理教的三纲五常等旧社会的陈旧道德观是违背了人性的,且与先贤古圣的精神相背离,从而得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一点可以从新寡后与王老师讨论守寡的话题中得知一二。

  牡丹这天真直率的话,颇惹王老师生气,他说:“我看你简直是反叛。”

  牡丹说:“言重了。”出乎意料,牡丹竟说出这句高雅的话,老学究倒是很高兴。

  牡丹说:“王老师,我只是个妇道人家。你们男人有学问的想出来些大道理。宋朝理学家老夫子们开始赞扬寡妇守节。孔夫子可没说过。‘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不是孔夫子的话吗?

  老夫子似乎一惊非小,结结巴巴地说:“当然,要寡妇守节是宋儒开的端。”牡丹很快回答说:“由汉到唐,没有一个儒家知道什么是‘理’。难道意思是说宋理学家算对,而孔夫子算错吗?所以您把理学抬高,而轻视了人性。汉唐的学者不是这样。顺乎人性才是圣贤讲的人生的理想。理想和人性是一件事。理学兴起,开始把人性看作罪恶而予以压制。这是佛学的道理。”

  ②爱情要在感情平等基础上进行

  在牡丹心中,爱的双方首先是要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长幼辈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爱就是自由的平等的相处,没有任何人为设定的因素,更和思想学问无关:

  我愿以全力爱孟嘉,他亦以全力相爱。但他或正欲与我保持纯洁精神之爱,心灵相交,智性往还。自与他同住,我与素馨不同。我故不与之探讨书籍学问思想。因深惧我二人将成为师生,而不复为情人关系矣。我愿与他以平等地位相处:彼为一年成年之男人,我为一成年之女人,如此而已。至于思想学问,与他相比,终生无望……

  ③真爱则就要灵肉合一

  牡丹是现实的,或者说牡丹是理性的,她不幻想也不喜欢只在精神和心灵境界层面的爱情,她可以很前卫地坚持自己的性可以与爱分离(如在从京返杭州老家途中与一青年在轮船云雨),但在她观念中,可以有性无爱,但决不容许有爱无性。

  我与他相处,但对他甚为怀疑。他能否将精神方面一笔勾销,全然将肉体情欲发挥至痛快淋漓地步?在桐庐我与他初次度夜之时,必使他大为吃惊。当时由其面貌,即可推知无误。我之所望者,即与之尽情放荡,恣意寻欢,一如娼妓。我之深望于他者,即对我摧残,深入,贯穿,毁灭。而他之对我如何?过于斯文高雅。雷声大,雨点儿小。冒烟不起火。甜言蜜语,而所行不力。只是调情温存,而无风狂雨暴之爱,我之所需,不在温存调情。不知天下何等女人需要如此软弱无能之情郎?他最大之乐事在于满足美感。他曾说爱情并非只如杵臼关系。或许,但是……

  对爱情之真谛我并不了解。我只知男女之爱为宇宙中最深奥之秘密,集崇高与滑稽为一体,化兽性与心灵为一身。此种情形是否存在?爱情而无肉欲,天地间是否果有此事?……

  ④爱情是苦的

  牡丹的聪颖也如其美貌一般非普通女子可比,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也超出一般常人。一方面,不放弃对爱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又很清醒的认识到爱情的悲剧性。这其实也是人生的现实性与悲剧性,牡丹当然是深知的,因此她在爱的追求过程中充满了迷茫,因迷茫而思考,因思考而觉悟。但即使觉悟爱情与人生的悲剧性,也不能阻止她继续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真爱,因为生活还得继续,人生并不因觉解而成仙。牡丹懂得。

  我以为,爱情,爱情之美,相思炽热之出现,只有在二人分离之时,或遭遇挫折困难时,或理性想象与感性矛盾冲突而引起心魂荡漾六神无主之际。有爱情而无悲伤,有爱情而无相思之苦,天下宁有此事?由我对金竹之情爱,我即体验到,相思即使爱情。倘若他日日与我相处如夫妇,我尚能如此相爱,如此梦绕魂牵耶?牡丹,吐露肺腑,诚实坦白,切勿欺心。

  爱情为悲剧之母。否则岂不同于浅薄的闹剧或家常便饭?但是何缘故,非我所知。一日得便,当向孟嘉请教。……

  (3)牡丹与白薇

  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也是牡丹的唯一挚友,则是白薇。几乎所有读者都对白薇与若水夫妻二人神仙眷侣隐居富春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羡慕,当然,这一形象有失真实,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一与现实生活拉开的距离,让其有了可以审美的价值,更让人觉得现实的无奈与不完美,我认为这恐怕也是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要动机。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如果说素馨是牡丹的现实生活删节版,那么白薇则就是其所追求的爱情的理想境界。牡丹同素馨虽为胞妹,却不相知;相反,与白薇则是无话不可谈,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牡丹在现实与理想的痛苦针扎中,更倾向于选择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顺时而变,随性而活,按性情随人性安排自己的生活,且喜与自然风物相赏悦,这是道家的理想和生活态度。牡丹与白薇,可以说是林语堂道家思想在现实人生中的体现。二人虽情感经历迥异,但从书中可看出二人相知之深、爱情观念之相契、人生态度之一致,甚至于生活的艺术家精神气质也高度相合,只不过,白薇很幸运,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牡丹则命运多舛,情感经历从初恋便不顺利,经过许多折腾,最后知命而归于平静,真可谓造化弄人。这二人在小说中的相互映衬与补充的表现笔法,倒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甄宝玉。

  白薇经典的爱情观和人生的艺术观,在小说第八章孟嘉和白薇的一段对话可以略窥一二:

  孟嘉发现了这一对年轻夫妇的生活,显然很高兴。他说:“坦白说,我对婚姻生活,一向不重视。现在看见你们俩生活得像一对鸳鸯一样,我也许改变了看法。”

  白薇似乎深有所思。她说:“我想,能使生活美满的,只有爱情,感情由内心发出,就影响我们的生活。生活里似乎有许多丑的,痛苦的事。你看有多少渴求的眼光,多少因饥饿而张的嘴,他们都需要满足。那么多的杀害,大屠杀,相互仇恨,在自然界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可是,人能凭想象把生活重新创造,由于把对生活的想法表现出来,而不是原来生活的本相,我们就可以对真实的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再由对艺术的爱,我们就可以把丑陋与痛苦转变为美而观赏了。”

  (4)牡丹故事引发的人生思考

  作为清末女子,牡丹不顾世俗礼教的束缚,一路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可谓不勇敢,亦不可谓不疯狂,但这种疯狂似乎只是表面的,内骨子里牡丹则十分冷静与理性,这一点可从她的日记及与孟嘉的断交信可以看出。

  但人生总是矛盾的,或者说人生本身就是一团矛盾的组合网,牡丹所表现出来的果敢与坚定,何尝不是其在爱情追逐途中迷茫的表现?其苦闷唯白薇能懂能知,近如白薇丈夫如若水者,甚至对牡丹都只有恶评,可见世俗的压力于本性善良的牡丹本人该有多大。

  四个男人六段感情,最终却是嫁与卖煤球家有数亩薄地的傅南涛,选择她未必会爱而却肯定会被爱的人过一辈子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牡丹累了,莫如说是牡丹知命而觉悟了。

  寻寻觅觅,跌跌撞撞,一番轰轰隆隆高潮后,嘎然而止,就像奔腾的江河,在快要汇入大海的宽阔处突然安静下来,静静融入更加广阔而深邃的海的世界。这样的过程,其实像极了人生的过程:年轻时,热情似火,精力旺盛,理想盈盈,不知疲惫;至中年渐明了人生况味,渐归根知命,归于平静;到晚年,则静如止水。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这部小说,既可以看出作者赋予牡丹的、同时也是林语堂本人赞扬的那种尊重人性的爱情,也可以看出人生的命运的况味:每一个人的一生,终究该如何完成,其实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模式的,也没有一个规范的道路可选,甚至没有好,也无所谓坏,人生之所以让人痴迷也让人迷茫就在于其不可捉摸性,同时每个生命都具有不受别人教导与影响而去探求生命过程的原始冲动,明明知道生命的结尾处,终究空空如也,但每个生命依然折腾一生,这就是生命的特点。

  因为,人生的真谛不是结果,而仅仅只是经历。

  从这个意义上思考,《红牡丹》与《红楼梦》又有多少区别?还不都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红牡丹》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