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

《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20 21:37:44 | 移动端:《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

《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

  去年到今年一直在追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反复看,音频、视频。决定买下书来看。读书日买来书,等着暑假静下心来啃。等暑假忙完承诺的事后,就开始啃了。记忆力下降厉害,为了记住一些常识,我还是来做笔记。

  绪论追溯了吟诵的更名历史——被迫改名的“读”。1920年,地点在上海新世界大舞台。现代朗诵首先诞生于话剧的舞台上,然后被慢慢地推广,后来又被用于古诗文,最终形成了以一字一拍为节奏的读法。现在的“吟诵”就是古代的“读”。我们传统的“读”经常是有旋律的,像唱歌一样。古人读书的方式有很多“歌”“唱”“诵”“读”“吟”“咏”“哦” “叹”“哼”“呻”“讽”“念”“背”等多种方式。

  “歌”和“唱”都是有旋律的方式,一般来说,小声为“歌”,大声为“唱”。中原地区、西南地区都把读书叫“唱书”,把吟诵调叫“唱书歌子”。“诵”和“读”都是没有旋律的方式,一般来说,“诵”是有节奏的,“读”是相对随意的。

  “吟”和“咏”都是拖长的方式,至于有没有旋律则不一定,但一定是拖长的。小声为“吟”,大声为“咏”。

  一般来说,“哦”和“叹”都是加叹词的方式,比如“清明啊~~时节雨纷哪纷~~”。小声为“哦”,大声为“叹”。

  “哼”和“呻”都是指读给自己听的方式。一般来说,小声为“哼”,大声为“呻”。

  有人会问:难道古人就没有这么读的吗?没有。古人即使是没有旋律的通读,也要遵守读法规矩,比如入短韵长、平长仄短等,而且汉诗文主要读法是拖长,不是轻重,不是节奏,不是停顿。

  朗诵最重视轻重、节奏,而很少重视腔调。现代朗诵,朗读百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理论,开始时用于白话诗文,是基本上可以的;但后来被用于古诗文,那是不对的,因为古诗文有固有的读法规定。这些规距是与汉语、汉诗、汉文的固有特点有关,是自然如此的,是自古如此的,是与含意紧密相连的。读法错就会理解错。现代朗读、朗读(包括现代唱歌)与吟诵的核心区别,不在于唱不唱(吟诵也可以不唱而通读),也不在于表演还是自娱(吟诵也可以表演),而是在于守不守传统的读法规矩。

  为什么我们决定用“吟诵”这个词来代替“读”呢?“吟诵”这个词有什么优势呢?在我们看来,“吟诵”可以分为“吟”和“诵”,或“吟咏”与“诵读”。我们可以用“吟咏”来指称有旋律的读法,用“诵读”来指称没有旋律的读法。

  吟诵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最底层,是基石,是基本的读书法,也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一篇文章,立刻就可以唱,没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唱。可以唱也就可以不唱,所以唱的叫吟咏,不唱的叫诵读。

  我们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声调语言分三类,有音高型、旋律型和音长,汉语是旋律型,就是说我们的声调是有升有降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在所有的语言中最接近音乐,天然具有旋律性,所以我们汉族自古就是见字就唱,汉族所有的音乐戏曲曲艺的形式都是从此生发出来的。

  吟诵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基本上是唱的,或者是随时可以唱的。吟诵的第二个特点:吟诵是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旋律都不一样的,甚至一个人唱两遍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性格,全都是不一样的。它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音乐一个巨大的宝库。

  第三个特点。虽然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旋律都不一样,但是却遵守共同的规矩。吟诵的基本读法规矩有哪些?有这样一些: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这三个是适用于所有的汉诗文的;还有模进对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和平低仄高是适用于近体诗文的,对称也是适用于近体诗文的,而模进是适用古体诗文的,所以这是一个古体和近体的读法的问题。虚实重长是古文的读法,文读语音和腔音唱法是所有的汉诗文的吟通都要遵守的读音和发声规矩。除此以外,每一种文体都还有自己的读法规矩,所以汉诗文才有不同文体,有四言诗,有楚辞体,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有词有曲,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的读音去吟诵,不管是有旋律的吟咏,还是没有旋律的诵读,都要从字音出发,不能倒字。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说,诗就是把心里头的想法说出来,“志”就是心里的想法。“歌永言”,“永”是长长的意思,所以有个词叫“永远”。这句话是说“歌”就是说出来的话拖长。“声”是音乐的意思,“声依永”是说音乐要依照拖长了的歌去做,怎么呢?“律和声”就是把音乐放在音律上以使它和谐。这里面需要指出一点,就是上古汉语的声调是音高型的,他们是按照声调的音高来唱歌,四声对五音,所以“和声”就是按照声调的音高很容易把字放在音律上,而且唱出来跟说话一样,因此是“和”的。而隋唐以后,由于《切韵》混乱了四声调值,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旋律型声调了,因此唱歌要按照声调的走向而不是调值去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依字行腔。

  怎么念就怎么唱。声母、韵母、声调全都要到位,这是语文课,不是音乐课,更不是music。声母和韵母发音要到位,这叫咬字准确,即字正。声母、韵母、声调发音到位叫作字正。

  “琅琅”的意思是说孩子们读书的时候,那个腔调、那个旋律像两块美玉相碰发出来的美妙的声音。唱得好听才叫“书声琅琅”。

  第二个规矩叫依义行调。每个字的唱法叫作“腔”,字和字的关系叫作“调”。旋律实际上是“调”和“腔”的结合,叫做“曲”。这是我们传统的汉语歌曲的唱法。

  实际上在吟诵的时候,每个字是有起伏的,要根据含意去调节,这就叫个依义。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就应怎么样去唱出来,字和字之间高低起伏的旋律关系就叫作调。但是不管你的调怎么变,每一个字永远要把它的声母、韵母、声调唱出来,二声永远向上,四声永远向下,一声水远是平着唱,这就叫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什么叫倒字呢?就是不按照字音去唱,旋律的方向经常跟字音声调不同,比如把一声的字错唱成三声,二声的字错唱成四声。二声要向上扬,他偏偏往下唱,这就叫倒字,把字给唱倒了。字唱倒了别人就不知道你唱的是什么字。

  吟诵的教育价值:1.吟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加强记忆。3.健身养生。4.开启创作。5.正心诚意。

  6.正音识字。古人是怎样正音识字的?古人的识字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上蒙学以前,就是三四岁之前,这一段的教育主要是由母亲来做。主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把蒙学的教材先背过。许多老先生跟我们说,到了蒙学馆上学之后,拿起《三字经》来,老师一教,原来自己都能背的,原来妈妈早就教他全文都背过了。然后他才一个一个地把那个音和字一一对应起来。所以识字最初是指读的,形成字的概念。第一阶段母亲的作用很重要。首先是母亲基本上把蒙学里要学的东西先让孩子背过,背《三字经》和背《两只老虎》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童谣,一起背。

  第二个阶段就是蒙学馆,进行第一次的识字,目标两三千字,就是我们说的自由阅读所需要的基本识字量。但是不写字。第一次的识字主要是靠重复,重复就是让孩子不断地见到字,有兴趣反复来看这个字,就成功了。你有什么本事就使什么本事。所以识字其实是有很多方式的,在今天可以用绘本、童谣、字卡,用什么都行,只要能让孩子有兴趣,不断地看到字。在古代,吟诵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因为小孩喜欢唱歌,他不断地唱这首歌,反复唱这首歌,就识字了。

  第三个阶段是上学馆之后,就是第一次读经的时候。这个阶段是用字理识字,就是古代的小学用音韵、文字、训诂的方法来进行识字量的拓展。这个阶段才开始写字,写字和字理是相关的。这一阶段的识字学习大概能拓展到八干字到一万字,达到这个识字量才能大量读古书。识字量没有八千字以上是没有办法读古书的。

  因此吟诵可以帮助儿童迅速大量地识字,快乐识字。这是吟诵的第六个功能。

  7.深化理解。什么叫“入短韵长”?就是所有的入声字都要读短,而韵字要读长。韵字是什么?就是押韵的字。汉诗基本都是押尾韵的,句子的最后一个押韵,叫韵字。韵字是要读长音的。《礼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什么是歌?歌就是把话拖长了,这就是我们汉族人的习惯。汉族人所谓的唱歌、作诗,都是要把正常的口语拖长,长言之,其中尾字拖得最长,因此叫作韵字。“韵”是什么意思?长长的,所以叫韵味。押韵就是拖长韵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但不包括韵头。

  声音是有意义的。押韵决定了一首诗的基本格调,所以说韵各有性格,押韵有含意。

  所以说吟诵是打开理解的一扇门,吟诵是可以深化理解的。如果你不去正确地读诗,不能感受到那种声音,你就不能感受到那种心情,从而不能够去探究诗背后的那种精神、那种心态。所以说,不诵,不知诗;不读书,不知诗。

  8.养成气象。古人是怎样读书的,那就是读谁就要自己变成谁。读李白就要自己变成李白,读孟子就要自己变成孟子。怎样才能变成?体会口气。怎样才能体会?重视虚字。

  读书的目的是育人,不是背诵,也不是理解,而是体会圣人。

  吟诵不仅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而且也是古人的创作方式。汉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

  汉诗文含意的层次。汉诗文的含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字义——字面的含意,音义—读法的含意,意象一—经典的含意,道义——文化的含意。

  什么是字义呢?字义就是字面的含意,也就是现在我们语文、文学这些课程主要讲的内容,还经常翻译成白话的,就是这些诗文字面的含意。其中自然也有训站,也有对引申义的探讨,但总体来说就是字典上的含意的组合。

  什么叫意象?就是有意的象。诗词文赋中出现的词,不一定是字典上的字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它还可能是由典籍文化所赋于的另外一个含意,而且在汉诗文中,这种情况还是非常普遍的。

  “诗”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不是抒情,也不是叙事。而且这“教化”的内容,是儒家的精神。没有儒家精神的不能叫作“诗”,只能叫“歌”“辞”“曲”,或者叫“顺口溜”。合了格律就叫合格律的顺口溜,仍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

  字义、音义、意象的含意都明白了,才能真正明白这首诗的精神内涵,就是大道的含意,即道义,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什么叫普通话吟诵?普通话吟诵和传统的方言吟诵,在读法规矩上没有任何区别。普通话吟诵恰恰是继承了传统的吟诵。唯一的区别就是普通话吟诵基本采用的是普通话的语音。普通话吟诵就是当代的吟诵应该有的样子。传统方言文读吟诵是以前时代的吟诵应该有的样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30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