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此孤独非彼孤独

此孤独非彼孤独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20-03-30 17:55:51 | 移动端:此孤独非彼孤独

“书案笔记”

杨舒琪

此孤独非彼孤独

初时,捧起此书便惊讶于书名的“朴实”,也便肤浅地认知了孤独。然而,当我合上此书时,才真正体悟到——此孤独非彼孤独。

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周国平老师,也很少会接触这类作品。这种哲理性的教文我曾经会觉得枯燥、乏味便避而远之,而今我发现,或许这种书对我是有所广益的。周国平先生的文笔静而不贫,深入浅出地论幸福,自己,人生,爱……在生动透辟的论述及满纸哲思的刺微下,我不断重复着“读与思”。

刚开始读此书觉得索然无味,但一则苏格拉底的故事让我重燃乐趣,诚然,这亦是整本书中的最吸引我的地方。

伟人的孤独,是抵抗一个时代的孤独,恰似这苍穹下的星于黑幕的边境抵抗朝阳的道来。苏格拉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今他是万众景仰的哲学家,但在那时,他是狼狈的。当年的雅典市民崇尚传统道德、宗教,并且很保守,而苏格拉底所追求、谈论的哲学内容恰恰是质疑这些。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他极不幸地成了人们眼中们败坏之人,各种谩骂、流言蜚语不由分说地如蜂群般涌来。在众人的不理解之下,他全身心地研究哲学、宣扬哲学, 在艰苦的条件下鄙视物质,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或许这样的苏格拉底是孤独的,“只身一人”推崇哲学,但此“孤独”,早已不是浅薄的寂寞、无聊,而是种超尘脱俗的境界。 当他选择了哲学,便注定是孤独的,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一种知已难逢的孤独, 而正是在这基础之上,他敢于追求真理,敢于追寻自己,顺从内心,成为了遗世独立的哲学家。拥有着无人能及的独特品质,毅力,在哲学的宝座上真正的“孤”变成“独”,我想,苏格拉底便是对书名《敢于孤独的勇气》最好的诠释。

曾学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近日赏了戴望舒的《雨巷》,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似乎又更能体会这“孤独”了。

现代文人的孤独,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孤独;曾几何时,多少中华儿女于光华中迷惘、彷徨?在这如墨迹未干的水彩画般的《雨巷》中,稀疏清冷的意象后潜伏着忧伤与惆怅。爱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其陷于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中。如吴松所言,在革命大湖中有过热情的戴望舒,面对着白色恐怖,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他不得不隐居松江,在孤独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这是一个群体的孤独,也是他个人的孤独。

尽管如此,他一直敢于孤独,从宣传抗日到新中国成立他北上北平,他真正地逾越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古代仁人的孤独,其实可以说是种遗世独立的孤高。在龙应台的《目送》仍记得一句话——“有一种孤独,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张岱以寥寥几笔便空灵地将“独”寓于景,映于心,桌然不群,远避尘俗,孤芳自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其心亦白……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于你而言,孤独又为何定义?简而言之,愿你亦可拥有敢于孤独的勇气。

编者记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其心亦白……”看到这样的字句,又仿佛回到了两年前的《湖心亭看雪》的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们思考“白”的含义,最后我引用了蒋勋先生的散文《雪》中的一句:“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来诠释。然后这样的启发又在另外一篇关于孤独的文字中再次蒸腾,以另一种感悟再度重逢,犹如在文字中沆砀之雾凇,弥漫于天山云水。

舒琪的的感悟由苏格拉底超凡脱俗的孤独起笔,始于兴趣,而以对孤独的内涵与外延落笔,休止于思索与眺望。这无疑是一次思想的远足,精神的跋涉。编者曾试着读了几张网红教师陈果《好的孤独》,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书中对孤独的诠释与编者的理解不能相容,周先生的这本书我尚未启阅,但是却十分认同“敢于孤独的勇气”这一种境界。在推荐完舒琪的这篇笔记后,我想也要约定一下写一篇同题的,以合师生公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此孤独非彼孤独》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3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