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红楼梦》与佛教思想

《红楼梦》与佛教思想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20-07-04 17:44:07 | 移动端:《红楼梦》与佛教思想

“一顽石从青埂山下来,和着一珠绛珠草,来到凡间历劫……宝玉不知所往,贾政葬母后回京,雪夜泊舟毗陵驿,见一人光头赤脚,披一大红猩猩毡斗篷,向他下拜。审视之为宝玉,方时说话,忽来一僧一道,引他面去……”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一颗灵石下界,也许他的使命便是补情天,从青埂山下来,断情根,于是他同一绛殊草下界,修补情天,历尽人间爱别离愁沧桑,最终超脱凡尘,决定又回到天上,守护众生

作者就如同贾宝玉一样,一生尝尽人世间酸甜苦辣,最后决定超脱凡尘,了便是好,好便是了,无住无念,只觉人生本如一场梦,梦醒了,除了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只剩应了却的悲伤的凡尘。贾宝玉在他一生的梦中,梦醒之后,通通皆无,许许皆忘,只唯见他身披一大红猩猩毡斗篷,随僧道而去,了却凡尘。在他的梦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情也是能看得到却摸不着的,一切都像烟花一样,绽放后便又是黑暗。就像佛教中所讲的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醒后也什么都没有,也许应该怀着本该无的心去对待这场梦,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红尘所侵扰,才能活的自由超脱,不痛苦,不悲酸。宝玉本是生活得富贵快乐,但是谁知甄士隐将真事隐去,宝钗又把情拆开,直至黛玉死去,宝玉深感爱别离之苦,便决定放弃红尘,飞升脱世,守护众生。所以红尘之中,苦的人太多。只有心中无执念,方能自在。可是,宝玉最终虽从僧,但却仍然披着大红斗篷。说明他依然为情所困,被世俗凡尘所困,超脱不了世俗。就好像明知那样做很痛苦,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不那么做。凡尘之情,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放下的。莽莽红尘要想不受羁绊又是何其的难。

贾宝玉从僧就好像是曹雪芹先生到了晚年,深感自身与芸芸众生的痛苦,他极力渴望众生能够平等,他反对人情的冷暖,世事的炎凉,他无奈人与人之间无情的等级,他痛苦情与情之间无穷的阻碍与迷茫,痴情与痛苦相交合璧。他对人世的悲凉苦楚表示深切的同情。他就好像是悉达多太子一样。怀着慈悲之心想给天下众生一个解脱方法。他希望众生不要饱受封建的痛苦和折磨。他希望众生能够活的超脱,不被红尘的悲苦所搅扰,心明如镜,他由己及人,包容一切,他希望自己和他人能够真正的,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世事亦是无空,亦是无色。

世间事,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需是了。许多人到了晚年就会很佛系,更何况是历尽人世悲苦遭遇的曹雪芹先生,他心中定是想,一切都恬然为空,方得自在安宁,只是自己越陷越深,难以超越痛苦。红尘富贵与痛苦皆是过眼烟云,只是想一心一意达到心中的彼岸,完成自身的使命,让众生不同自己一样痛苦。红楼的梦,剩下的只是痛苦与超脱,只是宽广与守护。这其中,也许寄托着曹雪芹先生无住无念,包容一切的大悲之心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红楼梦》与佛教思想》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4409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