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公文集锦 > 《平易近人》第二篇有感

《平易近人》第二篇有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20-07-16 16:13:30 | 移动端:《平易近人》第二篇有感

《平易近人》第二篇有感

  平实中透着自信这是读罢《平易近人》第二篇俗文俚语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习近平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的习近平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习近平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00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习近平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习近平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习近平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习近平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习近平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习近平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平易近人》第二篇有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4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