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22-08-22 10:59:49 | 移动端:《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一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二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它并不是为了出版而创作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经意的笔墨,贯穿了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最后的生命历程并且记录了儿子傅聪成为世界级钢琴家的过程。

  在这一篇篇的家书中,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傅雷夫妇作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与担心,在傅聪出国留学波兰的第一天,傅雷是这样写的: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的不像样了,干的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在母亲朱梅馥的身上体现了,它也在天下每一位母亲的身上体现着。有的时候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会担心我们自己出去,甚至还会不耐烦,跟他们吵。但其实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他们的苦心,没有了解到他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我从这些家书中感受到的不只是语重心长的教诲,而只是父母的关切和叮咛,那一封封的家书,与其说是教导,更不如说是谈心,巧妙的帮傅聪化解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书信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人们与它也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却似乎越来越大了,遇事不愿与他们分享,宁可与同学们出去玩一天都不愿跟父母坐下来聊一会。

  我和妈妈共同阅读了这本书,对此她同样深有感悟,她说:“现在的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我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所以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但是这样真的有效果吗?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慢慢的孩子不愿与我们探讨问题,不愿与我们交流,我们也不知道青春期时孩子懵懂的感情,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只是让孩子尝到了学习的压力和恐惧,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的典范,记忆中是本薄薄的简册,清新素雅。虽屡次再版,但依旧朴实无华,简练的近文中溢露出浓浓的严父之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世纪之遥,但是今天的我们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这本书,我认为不管是对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从不同方面和角度,都能进一步与对方换位思考,从而理解对方的用心与想法,是一本值得细品和学习的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三

  写家书好比写日记,反正我是不写的,觉得不好意思。把自己写得个圣人一样,脸皮又不够厚,怕把牛吹破了,把天撑破了没地方容身。把自己不好的思想、行为写下来作为呈堂证供,心脏也受不了。家书也一样。但是《傅雷家书》是有点不同的,内容比较平实,不是那种高大上的作品,不是没有缺点的人,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也没有要求他的儿子一定要做伟人,实在不错。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1954-1966年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傅雷的书信,主要阐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傅聪的书信则主要传达了他对钢琴和音乐艺术的一些见解。

  傅雷1908年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66年动乱遭抄家,受连续四天三夜批斗,1966年9月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自杀,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傅聪出走英国。

  傅聪20岁时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当时,他正处初恋之中。他说,只有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青梅竹马,那种纯真的爱,永远给他留下美丽的回忆。傅雷家书中,在这方面以自己在爱情上的深刻教训,为儿子指点迷津。傅雷阐述自己的观点,“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为美满的、白头偕老的夫妇的”。

  傅聪有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梅纽因前妻诺拉的女儿弥拉。当时傅聪26岁,弥拉21岁。终因东、西方人秉性差异太大,十多年后傅聪和弥拉家庭破裂。极度苦闷之中,傅聪和南朝鲜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闪婚,3个月后因无法共同生活离婚。后来与厦门富商的女儿,女钢琴家卓一龙成婚,一直到老。

  钱钟书先生评价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有大爱”的傅雷先生。傅雷得到尊重和推崇,不仅因为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更因为他一生保持正直、真诚的品格。

  从小读《朱子家训》,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后来读《增广贤文》《颜氏家训》《弟子规》等,觉得有些东西已不合时宜。我们看人,得宽容着想。看书,得批判着看。傅雷家书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块,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候方式过于严厉和偏激,因为自己的水平很高,有一段时间还让孩子请了大师们在家教孩子,孩子性格脾气方面有负面影响,赌气出走一个月,后来才悔悟,改过来重新上学,这也是一个教训。这些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与今天相隔了几十年,社会环境、思想状态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看这本书,主要是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带给后人的启发,还有书中真挚的思想感情。

  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他提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提升境界和格局,另一个是要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傅雷是在儿子十八岁左右才开始决定支持他做艺术家的。艺术鉴赏解决一个“领悟力”的问题,只有悟到了艺术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艺术表现。对待生活方面,涉及如何面对恋爱婚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管理钱财3个方面,他从人生观的视角来理清对生活细节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的层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四

  傅雷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书里说到李杜诗歌,说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以尊杜的多于尊李的。词人中喜欢苏轼和辛弃疾,欧阳修也喜欢。因人品关系,虽然冯延巳佳句多,但仍然不免对他有所成见。同样道理,很多演奏家只能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只能被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广大,领悟不了更宽阔的艺术境界,融合不了艺术的变化,他们的艺术表现就会受到局限。因此,只有先把做人的格局、胸襟尽量发展出来,开拓好自己的精神园地,才能了解任何艺术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

  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格局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就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

  傅雷有个学生叫吴尚宗,曾跟着傅雷学习美术。吴尚宗喜欢画佛教主题的油画,但作品总得不到认可。傅雷看到他的画,感觉画上的佛像人物既不庄严、也不脱俗,用的色彩也是既不鲜艳、又不含蓄,让人看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于是就问吴尚宗:“你是不是真的有宗教感情或佛教思想?”吴尚宗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宗教情绪,只是喜欢富丽的色彩,所以画宗教画。”傅雷就批评说,必须是先有宗教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想到用相应的色彩去表达,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也就是说,没有真诚的情感做根基,要追求一种高远的境界是很难办到的。

  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不仅成为傅雷家书流传最广的名言,也成为了傅雷的墓志铭。

  傅聪20岁的时候就到波兰上学了,这个时候正好和初恋分开,一个人在国外也非常的孤独。加之这个时候,他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连续的专业训练,在有些方面特别是乐理知识等方面和其他同学有差距,登台表演也不太出众。傅雷告诉儿子,人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常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我们要区分什么样的苦闷才是值得的。傅雷受儒学印象深刻,他认为,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小我的苦闷,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比如渴望名利而得不到名利,怀着成功的野心却不能实现,跟别人攀比而嫉妒和仇恨别人,这种苦闷害人害己。大我的苦闷,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比如忧国忧民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里,也有相似的观点。曾国华因为一次考试落榜而发牢骚,感慨自己命运不好,曾国藩在家书里就批评六弟的志向和忧虑太小了。他认为,君子的志向是为天地、为民众立命,所以君子忧虑的是德行不够、学问不深、百姓疾苦。这些还忧虑不过来呢,君子哪有功夫去忧虑个人的得失、委屈呢?这一段关于“君子忧虑”的看法,与傅雷家书里说的大我和小我的苦闷是如出一辙的。

  《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傅雷是受传统影响比较大的,所以他认为,正确地对待苦闷情绪,应该是把自己的小我苦闷,转化成一种活泼积极的力量,多想想人生和宏观问题,把自我看得渺小一些,这样才能超脱于个人得失,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快向前的积极状态。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树立一种更加高远的志向,这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区别,也是中华五千年来始终屹立不倒的魅力所在。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等你的格局到了一定的程度了,远远超出身边人了,别人也就不会再嫉妒你了,只会羡慕你。这就叫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努力的同时,他说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千万不要让人误会。这段话我特意摘抄出来,就是提醒很多的孩子,更多也是提醒大人的,代沟这东西是有的,更多还是要靠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五

  如何做艺术家方面,傅雷认为,艺术修养等于艺术鉴赏加上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鉴赏,解决的是“领悟力”的问题。艺术鉴赏贵在一个“通”字。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是艺术鉴赏方面的通才,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对艺术作品他都有自己深刻的见地。他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时,他首先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思想入手,再分析贝多芬思想情感里的冲突性,然后再看这些思想情感是怎么样体现在他的乐曲里。傅雷认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社会思想一直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使人的独立得到了认可,但另一方面是仍然需要奉行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作为主宰。个人的自由独立、自我扩张,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产生了对立,这种对立就会折射在艺术作品里。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个人的意志,代表了自我的扩张;另一个主题是个人掌控不了的命运,或者可以说是神的力量。两个主题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人的意志获胜,但胜利不能持久,到了另一个作品里就又要斗争和挣扎。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觉悟、解脱,就是斗争的最后是个人的意志扩大了,但是终能意识到自我的渺小和有限,于是选择了与命运言归于好,换来一种精神上的和平宁静。顺着这样的思想脉络,对于贝多芬音乐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背后的思想根源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田艺苗在讲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沿袭这个方式。她一般都是先讲作曲家的生平,故事,然后直接让人边听边悟,自己理解。当然听完了,还是有很多人说听不懂,但是古典音乐这些东西,千人千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无所谓对错的。

  法国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看一幅画》,这个有点意思,他的写作方法大概是这个模式:先讲历史背景,再告诉我们怎么看这幅画,然后把画的某一部分放大,让大家看到细节,从而从画画技艺方面有更深的体会。傅雷也写了一本书叫做《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蒋勋也写了一本类似的书,都值得一看。看一个主题的书,我喜欢先看同类型的专科或者本科的专业教材。有教材提纲挈领,就容易搭一个知识框架,然后有选择的看课本里面提到的、推荐的相关书籍,相当于把那些血肉一步步的加到知识框架里面来。最后,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拜访行业内的代表人物,再自己选定一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心得,这样子才算是基本上入门,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变成一个研究者了。

  傅雷在跟傅聪探讨西方艺术的时候,是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东方文化里的一些思想,有时候对于艺术领悟可以有独特贡献。傅雷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浪漫的作品可以温柔妩媚,但是不过分甜腻,不让人产生一种邪念或私欲;相应的,悲剧的作品可以感伤,但不显得过分哭哭啼啼,而是有一种古典的美。这种意境就好像我们评价《诗经》,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种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美。再比如,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里理解西方音乐。傅雷和傅聪父子就认为,肖邦的音乐风格是既飘逸又沉着的,类似于李白的诗,是一种诗意的境界,虽然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气息,但是一点也不带神秘色彩。类似于这种跨文化、跨艺术形式的鉴赏作品,就是一种通的表现,这种通的方式,可以拓展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尽量不迂腐、不局限。

  有了艺术领悟力作为前提,艺术表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傅雷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一,与观众或听众合一。

  傅雷与傅聪在探讨艺术表现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艺术表现的方式有两种,水平式的传达和垂直式的传达。水平式的传达,是一种渗透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流入人心底。垂直的传达,类似于一种灌输的方式,带有强制他人接受的感觉。渗透的方式,力量往往大而持久。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化,化不是没有斗争,而是避免了表面上的猛烈的斗争,采用的是长期的、比较缓和的斗争。

  关于手艺和艺术的问题,傅雷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一天到晚摆弄技巧的,那是艺术工匠,甚至是机器,绝不是艺术家。技巧只是手段,无论如何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傅雷认为,艺术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平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有个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质。但这还不是终点,必须要再深入下去,进入第三个层次,傅雷把这个层次称为“爱”或者叫“感情深入”。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把理性的认识再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原作者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经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所以说,艺术家不仅不能止步于感性认识,也不能止步于理性认识,必须要投入全部的感情,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情,倾注自己的爱。这个爱,不是庸俗的、琐碎的爱,而是纯洁的、真诚的、忘我的大爱。

  在傅雷看来,傅聪的优势是敏感、热情,感觉非常敏锐,但同时这也是缺点。有一利就有一弊,往往感受很快的,不能沉浸很深,不能保持长久。傅聪对音乐的把握,大部分是靠天赋和直觉,这种感受常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傅雷特别注重对傅聪的理智和思想的训练。比如,傅雷要求傅聪对于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要用理论、逻辑甚至艺术史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和证明;他还督促傅聪经常写家书,用写信的方式来训练写作,巩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最好的艺术,是既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理性的节制。感情与理性平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也是最精妙的生活艺术。因此,感情过多的艺术家,要有意识地自制,要能自如地控制感情,而不是反过来被感情控制。就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军一样,指挥千军万马,战鼓声雷动,而我自岿然不动,这才是到了最高境界。艺术家也是如此,能够自如地调动听众、观众的感情,而自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这才是艺术的成功。

  王国维有过类似的观点。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总之,傅雷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同时具备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贵在通,艺术表现贵在化,也就是我们说的“融会贯通”。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六

  傅雷家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家常话,比如千万不要到海里去洗澡啊,要学会拒绝别人,不要去参加太多的社交活动啊等等。这些家常话体现了傅雷对于傅聪的生活教育。傅雷并不认为不食烟火,生活邋遢的人算好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也很精致。他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

  前段时间听音乐会和音乐讲座,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表达了一个观点。他说,不要纠结古典乐是不是听得懂,而应该纠结于美不美,投入感情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产生共鸣。现在的中国,文盲已经基本没有了,但是乐盲、美盲却比比皆是。一个人如果生活中没有美,感受不到美,没有情趣,始终是有些可惜的。如何把平凡的生活过成一首诗,也是一门学问。傅雷就做得非常好,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首诗。我总结了一下,关于对孩子思想影响方面,他重点涉及了三个话题,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如何做到劳逸结合以及如何理财。

  傅聪的初恋无疾而终,找了个外国媳妇又磨合得很困难,闪婚了一次还深受打击,多年后才开始找到人生伴侣,从这方面来讲,和他爹相比确实算走了弯路。傅雷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爱情观,可见他儿子没有听进去。他教导儿子不要秉持恋爱至上的观念,无论在恋爱多热烈的时候,都不要忘记忠诚于学问、艺术、真理,这些永远是在爱情以上的。恋爱或者婚姻的双方,不应该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全世界,而是要意识到人格的独立、扩大的世界观,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学识、艺术上,这样才能找到彼此共同的乐趣,才能维系比较长久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就像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温柔的人有时可能显得懦弱,坚强的人又可能给人强势的感觉。想法太多了容易陷入不切实际,务实的管家太太又觉得太庸俗。没有一样优点不是伴随着不足的,在要求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节,又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那么,究竟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呢?终身伴侣最重要的还是要考察三样,一是本质的善良,二是天性的温厚,三是胸襟的开阔。有了这三样,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慢慢培养。

  确定了伴侣之后,就需要解决两个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婚恋双方的相处,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看法,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比如,你与对方在思想上,在对真理的执着上,是否基本一致或者相差不远?这是首先要剖析清楚的问题。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和热情,不是说几句空话就能支撑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灌溉和栽培。两个人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沟通和对话,在其中贯彻彼此的为人处世之道,才能达成一致,共同进步。同时,两个人只有全身心包容、谅解,经常忍让,才能在人生路上经受住大大小小的风波,执手到老。傅雷说,爱情初来时候的热情固然美丽,但是总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有热情如火的情人能成为白头偕老的夫妇的,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说,夫妇相敬如宾,这可以说明,只有温和、平静的感情才能持久。伴侣到后来应该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终身伴侣”。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一生的感情经历,可以说是实践了他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信念。两人一起携手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婚姻,在一辈子牵手走过的不同时代,始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佳话。三十多年里,两个人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要谈谈人生事务、文学艺术或是读书心得,常年来互相影响和熏陶,形成了一致的人生信条和做事原则。傅雷的脾气比较耿直倔强,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严厉得不近人情,朱梅馥总是能包容和忍让他。杨绛曾经称赞朱梅馥是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漂亮的夫人和能干的主妇于一身的女人。

  关于如何劳逸结合的问题。傅雷讲劳逸结合,跟我们平时谈的角度不太一样。他特别强调的是,仅仅依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行不通的。如果太偏重以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时间长了就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走向抽象、封闭,缺少生命的活跃。所以,他建议傅聪在刻苦的钢琴训练之余,要多去公园,多去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造型艺术和大自然来放松精神。傅雷认为,劳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经常跳出自己的牢笼,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找到新的感觉和看法,可以启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定期欣赏造型艺术,可以调剂自己的状态,也会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如何理财的问题。艺术家往往轻视钱财,傅聪也不例外。傅雷说,我们当然不要做吝啬鬼、守财奴,过分无度地追求物质,被金钱奴役。但是艺术家如果不懂得善待钱财,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一个艺术家要想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只有建立切实的经济保障才有可能,所以傅雷对于傅聪的物质生活特别关心。傅雷认为,瞧不起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不重视金钱而不会处理,最终吃了金钱的亏,成为物质的奴隶。生活中物质的一面并不比精神的一面要低级乏味,重视理财,做好计划,总结一套预算决算的方法,跟重视物质不是一回事。这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就好比我们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不是为了过上刻板枯燥的生活,而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做更多有用的事。简单的说,就是要有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能被金钱所奴役了,陷入到拼命赚钱花钱里面出不来。归根结底,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总结一句话,这本书三观正、道理明、想得清,对于懵懂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对于迷茫的中年人老年人来说,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9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