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18 23:20:53 | 移动端: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作者/卢元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索但又很可能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工作包裹着,上课、考试,评职称、写论文,如此等等;很多人也都会抱怨,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那么,这么忙、这么累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受(授)业解惑也。”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将教师的职责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或者更狭隘地理解为让学生考试过关。很多教师也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劳动中,成为资深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当然也就成为一个老教师,过完自己终身的教育生涯。这样忙碌一辈子,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学生来学校,究竟得到了什么?有人说,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获得一个好的前途。有了好的前途,又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好的生活。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那什么是好的生活呢?衣食无忧的人,真的就会内心幸福吗?这么追问下去,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最后的答案。

  事实上,如果教师只是在这样循环往复地完成各种教学指标的过程中慢慢老去,而不从本质上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就很难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这与学生若不懂得为什么要来学校,就不会真正热爱学习,是一个道理。对于这种困惑,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作者看来,学校教育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有一件就是留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

  一、 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

  为什么要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呢?作者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很特别的理由,“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着”。我的理解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是人可以继承人类过往所累积起来的文明,而动物继承的不过是一些生存的本能(如老虎有锋利的爪子、羚羊有强健的四肢等)。人的生存本能无法与这些动物抗衡,但是自然的进化史却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通过学习,可以从过往的文明中获得滋养,发展壮大。但这和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谈谈黄武雄教授的知识观了。(教学论文 )在他看来,知识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而是人类过往创造的经验。学校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经验世界相联结,让学生在这种联结中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心智获得成熟,从而完成那个亘古不变的任务:认识你自己。

  在这种知识观下,学习就是将自身固有的经验与前人留下来的经验相互印证、相互调适的过程。而在这种经验的调适过程中,外在的经验世界和学生个体的经验世界之间是平等的,知识不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而是学生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资源和手段。这种知识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想法,甚至产生新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好东西,是经过许多时代所积起来的。这些辛苦得来的东西现在都放在你们的手中了。你们要好好接受这份遗产,珍惜它,并且对它有所增加。有一天你们可以再把它交给你们的孩子。”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发展知识,让人类的文明更好地延续下去。通过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让学生的个体经验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正联结起来,这正是学校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

  二、 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

  抽象能力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人类的文明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就越需要抽象。抽象的方法可以深耕人类的文明,提炼世界的普遍性,使人脱离具体情境,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世界里探索和思考,寻求文明的精神。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反复诘难雅典青年,只为能得到一个严密的定义,到近代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再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观察自然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对真实世界进行了抽象,进而形成普遍的规律性认识,这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因为有了抽象能力,人类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累积文明的火种,绵延生存的智慧。近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开始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学校,然后以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发展抽象能力。

  但是,这些汇集到学校的知识,已经剥离了前人思考的痕迹,形成了一个个公式、定理、观点和结论。用黄武雄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形成套装知识”。这种经过抽象化、普遍化处理的套装知识,看不到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和故事。而一旦没有了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没有众多的例子和故事,学生就不容易拿自己的个人经验与所学习的内容相互印证,也就不容易融入套装知识底层的那些真实的人类经验,其导致的结果是既无法帮助学生打开经验的世界,也很难发展他们的抽象能力。学生只学会了一些普遍的法则,漂浮于真实世界之上,以一种套公式的方式去对待人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知识和真实世界的严重断裂。

  那么,学校教育该怎么办?在黄武雄教授看来,应该给这些套装知识加入真实经验世界的材料,从而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如何从真实世界剥离出来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应该只是教那些最后被抽象出来的套装知识,而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融入其中,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抽象的过程。如果少了这个过程,直接学习抽象的结论,学生顶多只是掌握了一些抽象的语言,并未真正发展抽象能力。黄武雄教授以排列组合公式的学习为例:要学生算出3节车厢涂3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种选择。一开始,他让学生用笨方法,一点一点地尝试出6种选择。然后再问:4节车厢涂4种颜色,有多少选择?同样用笨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尝试,也可以算出24种选择。但是,如果13节车厢涂13种颜色,或100节车厢涂100种颜色,又各自有多少种选择呢?再用这种尝试的方法,就会面临很繁琐的困难。于是,学生就要从眼前的各种尝试中慢慢摸索,观察这背后是

[1][2]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25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