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精选10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精选10篇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09 14:02:52 | 移动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精选10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基层工作有难度 学习榜样我自强

  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从插队时期一边放羊一边背字典,到知青时期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再到担任县委书记骑自行车下乡了解民情民意,这些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故事,都为习总书记当好大国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的党员干部,不防多向年轻时的习总书记学习。

  放羊背书,用知识武装大脑。习总书记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揣著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充分利用起了在农村七年的时光,打下了很多知识的基础。现在的习总书记常常提醒人们,现在条件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放在心上,党员干部更应如此,用知识来武装大脑。

  发展沼气,用行动解决困难。在梁家河村时,看着村民冬天拉煤辛苦,自费去四川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他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感受沼气的好处和方便。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的困难,这正是一个合格党员的高贵品质所在。

  骑车百里,用真情收集民意。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内心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于是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习总书记常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多看书、多学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常下基层、了解民意,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困难。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筑梦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15日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激励着广大学子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扎根基层、坚忍不拔、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学子要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青年学子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补足精神之钙,参观一次革命展馆,接受一次红色教育,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革命先辈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青年学子学习,将革命精神融入到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去,用为国为民的情怀,投身于伟大中国梦中,奉献自己的青春,是每一代青年人无悔的选择。

  青年学子要敢于吃苦头、涉险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实践是从大学校门走入社会的过程,更是给青年学子压担子、促成长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面临基层农村艰苦的环境,复杂的人情关系,从头学起,咬牙苦干,一点一点在乡亲们心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最终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团结好了村子上下,带领村民赶出了不俗的业绩青年学子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那样,投身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用创业项目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用创新实践来帮助老乡脱贫。

  青年学子要勇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带领梁家河村民赴四川实地考察学习,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出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解决了梁家河村民用电、施肥的难题,青年学子要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创业实践中去,要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大胆创新,干事创业。大胆创新难免会有失误,要善于宽容失误,也要仔细分析失误,失误中得来的教训是宝贵的经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给青年学子一定的时间去历练成长,他们一定会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8月20日在中央党校举行。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也为我们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成长拔节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

  但是,担负着新世纪重任的年轻人,必须要有想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的精神。年轻时经历过砥砺的人,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上、生活中吃得苦中苦,境界往往更高。

  我们的青春梦想不会唾手可得。青年要敢于做先锋,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那就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过去五年,伴随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演变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全面展开,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这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足迹跨越万里,覆盖全球,让我们看到中国外交波浪行舟、处变不惊、日益娴熟。沿着习总书记的外交轨迹,留下的是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有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满天下。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大变革的调整时期,而我们的时代也处处充满挑战,无论是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每一样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回首历史,每一次时间的进步都离不开整体合作的努力,单凭一个国家的努力无非以卵击石,我们需要的是共同努力,实现共赢共享,一个“朋友圈”的建立需要需要不同的分享才能充满活跃。

  国之交在于民亲。习总书记用七年知青岁月给了他对百姓最深厚的感情,这也培养了他在国家外交中所拥有的一种“人情味”。秉承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习外交”被赋予了友情外交、多元外交的称号,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真诚、真情和真心来将外交变成与他国的深情会晤。只有百姓爱你才是真正的去接受中国。在各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宣传自己的文化,让他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底蕴。这样各国发现才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所谓“日久见人心”,中国在外交上一贯展现大国之风,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但从不欺霸谁,那些“中国威胁论”,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就见分晓了。 习总书记一次次的出访外交,一遍遍的宣讲理论主张,就是要让世界认识中国、拥抱中国。世界在瞩目,聆听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原与中国一道,同修“共度船”,迈步康庄道。建设美好家园、幸福生活,这是中国的梦想,也连着美国梦、世界梦,让我们荣辱与共、携力并进,一起朝着朝阳做幸福美好的逐梦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应成青年的人生指针

  近日,上海书展主会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行首日即销售一空。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是说,这是一部青年成才的“励志书”,应该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人生指针。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当年,15岁的习近平作为从北京来的知青,扎根在梁家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淋、体味酸甜苦辣。年纪轻轻的习近平能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了人民群众之中,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了乡亲们“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的好口碑。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正如他前不久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写的那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从40年前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那天起,“为人民干实事”的信念就悄然在习近平心中扎根。正是梁家河,成为他最初有关梦想的青春印记。这足以启示青年人: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无奋斗,不青春青春是用来燃烧的,只有在急、难、险、重中砥砺磨炼,才能激发潜力、积累经验,打牢成长的根基,才能像当年的“好后生”习大大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最终砥砺出了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青年人,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自觉校正自己的坐标原点,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正道坦途。为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品读“青春”

  是纯真懵懂的学子在校园里放飞的梦想,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在土地里种下的希望,是操翰成章的作家在文字里点燃的激情,是每个人在生命里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青春至美,该以何种姿态来展现。

  日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该书由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那时青春,他把汗水挥洒在黄土高原上,娓娓道来,他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静心品味,青春是什么?是纯真懵懂的学子在校园里放飞的梦想,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在土地里种下的希望,是操翰成章的作家在文字里点燃的激情,是每个人在生命里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青春至美,该以何种姿态来展现。

  青春当以“奋斗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王安石亦有诗云:“寄言少年子,努力作春事”。青春唯有和奋斗、拼搏连在一起,才能托起无限宽广的梦想,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青年人才乃国家栋梁,青年之兴衰决定民族之兴衰,青年之未来决定中国之未来。青年人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人才自信。

  青春当以“奉献为荣”。“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把七年的打拼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这是青春里关于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最美的奉献。这种奉献足以启示青年人,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洪流,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祖国人民。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人生价值,这样“有血有肉”的青春,无上光荣。

  青春当以“沉淀为主”。“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再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追求思想进步的决心。他在梁家河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积蓄成长力量,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他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他了解民情、体察民情,从不曾忘记那片土地教会他的民生之义。青年人才要到基层学会与群众说白话、打交道、讲感情,真正了解社会民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七年知青岁月人生的积淀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习近平把共产党人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尽显共产党人的担当与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心与博大情怀。

  群众眼中的习近平是个“不管多累多苦 近平能一直拼命干”、 “近平是北京知青当中年纪最小的”、“群众需要什么 近平就干什么”、“近平讲话特别实在 特别有意思”、“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近平比较沉稳 抗压能力比较强”、“近平教我们认字 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近平不说空话大话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近平这个年轻后生 功成不居 谦虚谨慎”、“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近平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 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1972年到1973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近平有威望有能力 积极地融入社员当中”的共产党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的自家人、领头羊。他的心坎里永远装着群众,最牵挂的人──贫困群众,贫困群众的冷暖温饱是他心中最大的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体现了他一心为了民的赤子之情,也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口碑,群众这杆秤永远掂量着我们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于细微处见情怀,于细微处见品德“人民”二字在党员干部的心中分量多重、地位如何,无时无刻都会化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把好作风彰显在时时刻刻,把共产党人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尽显共产党人的担当与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既要“牢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如此,才能真正诠释“服务”之内涵、彰显“公仆”之本色。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紧紧与人民群众连在一起,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把“人民利益”作为“指南针”、把“人民需求”作为“指路牌”,把“人民满意”作为“指示灯”,把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转化为踏石留印的行动,才能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指出:“做人要实,就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必须紧紧围绕“人民利益”、处处彰显“人民情怀”,把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出来,切实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少。

  “小账本大情怀”,一切行动围绕“人民”,“人民”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心”。把“人民”放在“中心”的干部,言行举止才能不出轨、不越轨、不脱轨,才能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学习增本领 实干圆梦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已出版发行,该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扎根基层 锤炼党性

  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书中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多扎根基层,锤炼自己的党性。

  党员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陆羽《茶经》中将茶树生长的土壤分为上着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倘若把成才比喻成茶树的话,那它必定要在“烂石”中生长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年的时间里有200多天都是在跟农民打交道,同农民同吃同住、睡草棚,正是他肯于扎根基层,敢于俯下身子体察百姓疾苦,才使得兰考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事实告诉我们广大党员,只有到大风大浪中去冲浪,到急难险滩中去摔打,倒逼得自己没有退路的环境下去搏杀,到吃苦的岗位上去锻造自我、砥砺人生,成长成才指日可待。

  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就像磨刀石,让人从思想到行动都经受磨砺;基层又如同练兵场,培养人的才能、锻炼人的意志。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多俯下身子、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切实体察群众疾苦;同时对于那些敢于、肯于扎根基层的党员在考核评价上予以照顾,把基层经历视为提拔干部的标准之一,锤炼党性、提升素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正在进行中的“两学一做”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开始一直没有停止,目的就是让我们加强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结合实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将学习到的东西都运用到我们的基层工作当中。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从中央八项规定、反腐倡廉,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今天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国内民心为之一振。可以说,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效果显著,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为了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精选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2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