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浚稽山》读后感

《浚稽山》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6-29 23:02:38 | 移动端:《浚稽山》读后感

《浚稽山》读后感

  我用了几乎四个通宵读完了杭盖的最新历史小说《浚稽山》。

  这几天满脑子都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至于有天大白天睡觉梦里都是金戈铁马的厮杀,都是稀里糊涂的追和逃。

  拿到杭盖老师的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忙是真的,可是要说忙到没时间看,那是矫情。

  实话实说,书拿到手我不是第一个看的,而是专门借给了同事,他虽然不是作家也不写文章,但他痴书,而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了解的不少,聊天时常常语出惊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绝对是个最佳读者。

  怎么样?他看完时我急不可耐的问。

  不错,能看,在我这些年看的历史小说中绝对是精品了。

  让我吃惊的是他能说出匈奴好多部落以及首领的名字,像伊稚斜、且鞮侯、狐鹿姑这些单于都是如数家珍。

  接着浙江的一位搞古玩姓杜的朋友发微信说《浚稽山》看完了,好很!杭盖老师还有其他类似的历史小说没有?我回答,其它的正在出版中,如拿到手第一时间给他邮过去。他说,以后只要老师出了新书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他。我当然慨然答应了。

  读书每个人都有癖好,我有个坏毛病,在我心里,一本书有鉴赏力的读者评论和口碑往往同那些名家的评论推荐同等重要。

  名家和评论家是对作品专业权威的解读,是对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的全面总结,而读者的口碑和认可则决定着这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价值。

  好的文学作品是即叫好又叫座的,《浚稽山》就是这样一部书。

  于是我下功夫一字一句的看下去,这一看就放不下了。

  杭盖老师曾说过这本书主要人物是李陵和苏武。我看完却感觉这是一部恢宏的巨著,涵盖了整个汉匈之战四十年的历史。

  尤其对整个北方游牧民族各部落文化风俗权力更替的描写占了很重的比例,没有丝毫丑化或者贬低的意思。

  以前也看过些描写大汉帝国和汉武大帝的作品,基本上浓墨重彩的都是汉武帝的雄才伟略,还有汉家将的英勇神武。

  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更证明了这一点。

  我一直有个疑问,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实力和能力何以困扰了大汉父子几代皇帝上百年,逼着他们委曲求全以和亲和纳贡来维系关系,祈求平安;如果匈奴人不足以强悍大汉何以倾全国之力用了四十年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浚稽山》力争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了许多一直困扰着我的谜团。

  全书共分了包括尾声在内的十四章,每一章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来讲述发生在他(她)身上的故事。

  李陵,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作者给打了同情分,包括整个陇西李家,以前只知道他是兵败投降的,投降后的情况就成了个谜。

  李家是军人世家,李信,李广,李敢,李陵都是职业军人,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他们受到的待遇却是极其不公的,李信自杀,李广自杀,李敢被霍去病射死,李陵兵败降了匈奴,连累了整个李氏家族。

  当职业军人碰到政治家的时候,很难有好的结局,最大的悲哀就是杀了一生的敌人,最后莫名其妙死在自己人手里。

  浚稽山之战官拜骑督尉年轻霸气的李陵不愿意受制于他人帐下,亲自向汉武帝请缨。

  汉武帝没有给他骑兵,只派给了他一员悍将成安侯韩延年,两个人领着五千步兵一路直扑匈奴腹地。

  等待他的是且鞮侯单于亲率的近八万精锐部队,匈奴的各位大咖几乎都参与了。

  陇西李家太有名了,大单于八万多铁骑对李陵五千步兵志在必得。

  “成安侯,真乃勇冠三军的猛将呀!”李陵一看悍勇无敌的韩延年,也随之杀入战团,只见手中那杆重矟,上下翻飞,左打右击,一片片鲜艳的血雾在空中弥漫,一只只带着头盔的头颅被击飞到半天空。这可憾鬼神的惨烈厮杀,正撼动着眼前数万匈奴勇士的灵魂……

  且鞮侯惊恐万分,情不自禁赞叹:李陵,大汉之战神也!

  战役毫无悬念,李陵兵团苦苦支撑了近十天,杀敌无数,且战且向汉界退。

  成安侯韩延年英勇战死,李陵被手下叛将突袭打晕成了俘虏,无奈降了匈奴,救活了兵团剩下的三百残兵败将。

  原本这是一场由汉武帝精心策划的大戏,李陵兵团成功的深入匈奴腹地将自己变成了肉丸子,吸引了所有的匈奴精锐。

  担任李陵后援的大军路博德部却没有及时出现在浚稽山。

  且鞮侯看到李陵如获至宝,让声名显赫的军功世家将领投降匈奴,那将是多么荣耀的事情。

  大单于将女儿匈奴居次嫁给了李陵,又封李陵为坚昆部落的首领,赏赐许多牛羊马匹,从此李陵再没回到大汉。

  即就是后来汉匈修好,使节去迎接李陵和苏武回朝,他依然拒绝了,大汉己杀光了他的家人,无可恋了,而坚昆部落有他生死相依的妻子儿女。

  少年时学过一首歌,至今记忆还在: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苏武是大汉出使匈奴的使节,被大单于扣押,他们用尽了千方百计想让苏武投降,未能如愿,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投降。

  苏武对前来劝降的大汉叛国者卫律说,有种杀了我,杀了我匈奴将面临亡国灭种的灾祸。

  牛逼!霸气!

  大单于且鞮侯对卫律说:给他群公羊吧,让他去北海放羊,什么时候那些公羊产了羔,就放苏武回中原汉地。

  北海到底有多冷?在汹涌的剑水河道正在游动的鱼,能瞬间冻进寒冰里。

  书中有段这样的描写,“只见苏武被一根长长的铁链锁住双脚,另一端固定在石窟的钟乳石柱上,半死不活的躺在一块毛毡上,毛毡的一角被撕烂,极度饥饿的苏武竟然吃了铺在地上毛毡片……”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我始终认为苏武和文天祥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节所在。

  天真的以为,苏武在匈奴19年都是渴饮雪,饥吞毡活下来的。

  《浚稽山》告诉了我,苏武在北海19年的传奇经历,竟然取了匈奴右贤王之女挛鞮居次(长安居次),生有二个儿子。

  他实际上在北海成了我们所说的“驸马”。深得公主喜爱。

  忽然想起了句俗语:狼行千里吃肉。英雄在任何境遇下都是强者。

  就是这样一位强者、英雄,在回到大汉后,却遭到他意想不到的事件。

  历史的真相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无法再現,今天能做的仅仅是力所能极靠近历史的真相。

  杭盖在多次聊天中提到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插曲。

  史学界一直认为苏武在北海有妻子,有些资料也含含糊糊提到,否则他一个人不可能活下来。

  为了证实这件事,杭盖查了好多资料,走访了好多民族历史方面的权威人士,终于拿到了真凭实据的记载,揭开了这谜团。

  他还曾为书中引用的一首流传北方游牧民族的歌谣,自己跟自己较劲,非要查到出处不可。

  书中有关霍去病之死,张汤之死,太子刘据案等流传甚广的事件,他给了全新的解释还原。揭开了鲜为人知的匈奴坚昆部落,丁零部落的神秘面纱。

  我们一惯将汉武大帝塑造形容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而杭盖却给了他更加公允的评价,除过大部分肯定外还说了他一些坏话:汉武帝是个刻薄寡恩之君,不论对方是功勋卓著的卫青,还是扬名天下的霍去病,该实施峻法,绝不会手下留情。

  汉匈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大博弈,历时四十余年,双方都倾注了所有的力量,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激烈的、却也是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浚稽山》以立体式的写法将这段历史呈现给了读者,给每个人物注入了灵魂,将人的多面性复杂性展露无遗。

  《浚稽山》获得了“杜鹏程文学奖”,同时又入围了“茅盾文学奖”。它虽然只是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杭盖却以严谨和负责的态度让这部小说变得厚重和沉甸起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除过文学艺术的成就外,还可以当一部“史”或者“志”来参考看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浚稽山》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