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从来文章多用“比”

从来文章多用“比”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12-30 17:02:41 | 移动端:从来文章多用“比”

从来文章多用“比” 本文简介:

从来文章多用“比”胡老师作为文章章法的“比”,包括显性的比,如比喻的比、对比的比;还有隐形的比,如抑扬里的比、衬托里的比、突转里的比。从来的文章大家都喜欢用比,如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在寒岁的衬托;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在对照,针尖对麦芒;庄子的《北冥有鱼》,拿鲲鹏与斥鷃来比喻志

从来文章多用“比” 本文内容:

从来文章多用“比”

胡老师

作为文章章法的“比”,包括显性的比,如比喻的比、对比的比;还有隐形的比,如抑扬里的比、衬托里的比、突转里的比。从来的文章大家都喜欢用比,如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在寒岁的衬托;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在对照,针尖对麦芒;庄子的《北冥有鱼》,拿鲲鹏与斥鷃来比喻志向高远的君子和随遇而安的细民。荀子的《劝学》、韩非的《五蠹》处处用比,司马迁写《史记》,“比”字法更是用得炉火纯青。不管是什么文体,“比”都能用。如果以“是不是这样”为例,衬托中的比,是为了显示“更是它这样”;抑扬中的比,是为了告知“原来它这样”;设喻中的比,是为了理解“同是它这样”;对照中的比,是为了强调“就是它这样”;突转中的比,是为了觉醒“惊讶它这样”。

1、衬托中的比,更是它这样

清人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勇。”“丑女形之”“懦夫形之”是反衬;“美女形之”“勇士形之”是正衬。衬托有主有次,以次衬出主的重要、的美丽、的勇武等。

妈妈的眼睛

妈妈:儿子,如果妈妈眼睛瞎了怎么办?儿子:我会送你去这里最好的医院治疗。

妈妈:如果这里最好的医院治不了怎么办?儿子:我会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医院治疗。

妈妈:如果世界上的医院仍然治不好呢?儿子:我会终身照顾你。妈妈:好儿子,谢谢你。

儿子:妈妈,如果我眼睛瞎了怎么办?妈妈:我会把我的眼睛换给你。

故事为了褒扬母亲彻底的奉献精神,先写儿子种种孝顺打算。儿子的孝心也算是不错了,但比起母亲的爱心来,又差了一大截。

2、抑扬中的比,原来它这样

抑扬原是音调高低有节奏的起伏,借用为文章技法,通常是正话从反面说起,反话从正方说起,目的是突出主要的那一方。也有的抑扬互为手段目的。胡怀琛编辑《古文笔法百篇》,评《廉颇蔺相如列传赞》:“知死是胆,处死是识。蔺相如完璧进缹二事,非聚二十分胆,绝行不来;及引车避廉颇,非聚二十分识,绝忍不住。玩其先国难而后私仇一语,……故廉、蔺、赵、李四人合传,独赞蔺者,非以蔺之本领有在三人之上乎?”意思是蔺相如的胆识勇武在廉、赵、李之上,司马迁抑廉、赵、李是为了扬蔺相如。

回家的路

老母亲行动不便,儿子养着一大家子人,生活很吃力。一天晚上,儿子跟媳妇商量说:“要不把妈背到山上丢了吧,实在养不起了。”媳妇没说话,儿子抽了一晚上的烟,愁眉不展。第二天早上,他下定了决心。傍晚,儿子跟母亲说要背她去山上走走,母亲吃力的爬上他的背。他一路都在想爬高点再丢下她,省得母亲自己又找回来。路上,他却发现母亲一直在他背后偷偷的撒豆子,他很生气,咆哮着问:“你洒一路的豆子是要干什么?”

结果母亲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泪流满面:“傻儿子,走了这么远,你也不看路,妈妈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啊。”

故事中的儿子不为行动不便的母亲着想,打算扔到深山高地去;而母亲却还在担心儿子迷路,回不了家。故事批评儿子的残忍以褒扬母亲的慈爱。

3、设喻中的比,同是它这样

比喻用于议论,能够化远知为近知,化繁复为简单,将抽象的、深奥的事理具体化、浅显化。庄子善于设譬,在《庄子·秋水》说的濠河之鱼。大家都在讨论庄子惠子的辩论谁输谁赢,故事隐含这一个做人的智慧:你明明与众不同, 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好和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在庄子看来,人生的境界就是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鱼有此理,人同此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思三比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论文里,道理不好讲,讲不清就打比方,邹忌为了让齐威王易于接受他的劝谏,就用了比喻,把家里受三种人蒙蔽的情况比作宫廷里普遍现象,让齐威王欣然觉悟。小人物有的事,君上也有。

4、对照中的比, 就是它这样

对照是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比,使之高下更加分明,是非更加容易分别。**曾经批评林彪:“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语义很清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一身西装

他成绩很好。父亲是农民,经常去看他,光脚,戴草帽。在窗外看着他傻笑。他恼道:“不许再来!”

父亲默默走了……后来,他上大学,又入政坛,再入监狱,财产充公。父亲去看他,穿着极不合身的西装,在窗外看着他傻笑道:“怕给你丢人,借的。”

他潸然泪下……

故事中儿子、父亲各有自己的前后两个方面,一作对照,就可以看出父亲的淳朴,儿子的虚荣。儿子的虚荣导致他丢人的结局;父亲照顾他的虚荣形成对他讽刺。

5、突转中的比,惊讶它这样

所谓结尾突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上去,层层推向高潮;在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阅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顺境突然表现为逆境,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由于美国作家欧·亨利经常使用,而且都很成功,所以又叫欧·亨利笔法。

当如吾儿

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

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

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爸爸的崇高之所以能超越一切,世上的爸爸或许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人,不仅在于他把战友的儿子当成儿子,而且在于他为了战友的儿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儿子的自私,如果对自己的爸爸,还有某些情分因素,如果面对的不是自己的爸爸,则会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将来何处可以安生!

从来文章多用“比” 本文关键词:文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来文章多用“比”》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3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