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范文大全 > 优质范文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22-11-10 08:50:24 | 移动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
  巴菲特作为集价值投资大成的股神,被无数的价值投资者所追捧,其投资理念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不过随着市面上的书越来越多,对巴菲特的解读也越来越杂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一】

  粗略读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书,全书供给了一个观察公司的独特视角,为什么说是独特视角呢?因为一方面巴菲特把伯克希尔作为一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度解剖,另一方面巴菲特从投资者的角度去说明要寻找什么样的投资标的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伯克希尔是以投资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巴菲特以伯克希尔为例,从公司治理、财务与投资、普通股投资、兼并与收购、估值与会计等等公司运作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剖,这种自我解剖的方式比别人的解剖有更深的深度和更强的还原性,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全书为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巴菲特对诚信和道德的追求到达了苛刻的程度,在这样的一个董事长带领下的伯克希尔,成为美国上市公司的典范当之无愧。

  股东如食客

  一个公司的特征决定了它的股东特征,如果公司追求短期的结果或短期的股价表现,那么它所吸引的的股东也同样关注短期的表现,反之如果公司追求长期的结果,那么它所吸引的股东会更关注公司长期的表现,就如餐馆和食客的关系一样,什么样定位的餐馆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客人。巴菲特十分强调伯克希尔是一家关注长期结果的公司,期望那些能理解公司运营、欣赏公司愿景的人成为伯克希尔的长期股东,从公司的理念宣传到从不拆股构成的昂贵的股价等方面,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股东。同时伯克希尔作为投资人,对外投资也是以超长期甚至无限期的时间进行运作,投资的公司从不以卖出为目标,以永远持有为目标。长期投资是巴菲特投资理念中十分重要的基石,值得所有投资人学习。

  喜欢低迷的市场

  因为秉承长期投资的理念,所以巴菲特更喜欢低迷的股票市场,因为能够用更低的价格买下整个公司,也能够在二级市场上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价格购买一些公司的股票,已经投资的公司能够以很低的价格回购公司股票来提高老股东的价值。所以一个低迷的市场是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利用无息负债提高投资业绩

  伯克希尔采用了两种低成本、无风险的杠杆使得能够安全地获取远超权益资本的总资产:递延纳税和保险浮存金。这两项资金是没有成本的债务,无需支付利息,也没有契约规定到期日,它们带来了债务的好处,却避免了债务的弊端。巴菲特取得举世瞩目的投资业绩,和这两条有必须的关系:经过长期甚至无限期的持有,递延纳税;使用下属保险公司的浮动存金来投资。虽然中美制度不一样,中国还没有开征收资本利得税,机构投资者也无法收购保险公司从而获得保险浮存金,但对分析和理解一些行业和公司依然有启发作用,比如中国平安在国内是最像伯克希尔的一家公司,无利息无固定到期日的保险浮动金为公司的扩张和投资供给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从关掉纺织业务看行业的重要性

  关掉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巴菲特用了一个形像的比喻:一个良好的管理记录的产生,更多取决于你上了什么样的船,而不是你划船的效率,如果你发现自我上了一艘长期漏水的船,那么,换一艘船所花费的精力可能比修补漏洞更富成效。纺织业已经是一片生产过剩的红海,有太多国内外竞争对手,扩大投资只会进一步杀低产品价格,回报不会有任何起色,巴菲特认为自我的过错是没有尽早关掉纺织厂。所以做好投资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好行业、好赛道,仅有在一个好行业中才有可能会有超额的投资回报。

  投资成功的关键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好公司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时出手。1973年巴菲特以每股不到企业价值14的价格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取得了巨额的投资回报。这个也就是常说的安全边际的概念,当然此刻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好公司,除非发生大的金融危机,所以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的股票,可能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

  市场先生

  巴菲特引用他的导师格雷厄姆对市场波动的描述:市场先生,把市场报价想象为一名市场先生,他每一天给你送来一个报价,但你是否理解他的报价,完全由你决定,他时而平静时而狂躁,你能够利用他有时异常愚蠢的情绪,但不能受到他情绪的影响,否则将会是一场灾难。巴菲特认为一个投资者如果想成功,一是确定优秀企业的本事,一是将自我的思维和行为与市场弥漫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离开来的本事。把市场先生放在心里,更容易做到这种隔离。

  不动如山

  股市是一向不断重新定位的地方,在那里,钱会从活跃者手中流向耐心者手中,当我们拥有具备杰出管理层的杰出企业的股份时,我们喜欢的持有时间是永远。巴菲特和芒格一向是长期投资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并用实际结果证明了这种投资风格的巨大成功,值得每一个投资人学习。

  本事圈

  很明显,每个投资者都会犯错,可是,如果将自我限制在一个相对有限且容易明白行业,一个智力正常、见多识广、勤奋努力的人就能够以相当的精确度确定投资风险。巴菲特一生都坚守在那些易于理解的行业,一个视力平平的人,没有必要在草堆里寻找绣花针。

  寻找超级明星

  我们继续寻找那些业务易懂,可持续经营,具有令人垂涎的经济特征,拥有杰出才能和股东利益导向的管理层的大型公司。寻找超级明星为我们供给了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因为发现伟大的公司和杰出的管理人才都是十分不容易事,所以我们不会抛弃已经被证明的成功。

  从寻找便宜货进化到寻找价格合理的杰出公司

  早期的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捡烟蒂的投资思想,也就是寻找足够便宜、价格折扣足够大的公司,并按此思路做了一些投资,如农具生产厂、三流的百货公司、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厂等,有必须的收获,但更多的是受到惩罚和教训。在芒格的帮忙下,巴菲特经过快速学习,意识到购买好的企业是多么的重要,寻找价格合理的杰出公司成了巴菲特的重要投资思路。

  寻找不变的行业和公司

  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未来10年、20年几乎能够肯定依然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一个环境迅速变化的行业或许会供给巨大的胜利机会,可是它不具备我们寻找的确定性。巴菲特喜欢像可口可乐这样不变特征的公司,而远离新鲜的想法、创新的产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日,巴菲特的这个投资思路我们能够参考,但没有必要僵化照搬,因为此刻科技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能够长期投资的优秀公司。

  伟大的投资机会

  伟大的投资机会往往发生在一家优秀公司遭遇一次性、可解决的问题时,就像很多年前发生在美国运通和盖可保险公司身上的那样。在A股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2008年三聚氰胺中的伊利股份、2013年塑化剂风波中的x茅台、2018年芯片禁运风波中的中兴通迅、2019年董事长风波中的新城控股等等。以后还会持续的出现类似的投资机会,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慎用财务杠杆

  一些人经过使用财务杠杆变的十分富有,然而,这种方法通常会令人穷困潦倒。任何序列的正数,无论多么大的数字,只要乘以零,都会蒸发殆尽、一切归零,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杠杆通常导致的结果会是零,即使使用它的人十分聪明。巴菲特对财务杠杆的保守运用是成为投资长青树的重要原因,投资比的不是赚的多,而是活的久。

  投资美国航空的教训

  投资美国航空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不太成功的一个案例,巴菲特自嘲投资美国航空是获得今日头条错误大奖的金奖。其原因是巴菲特在投资美国航空时完全没有关注到一家运输公司会面临无可避免的困扰--成本高企,面且极难降低,更重要的原因是早年航空公司受到价格管制而免于竞争,很高的机票价格能够吸收消化高昂的成本,但之后价格管制取消了,随着低成本航空运输公司运力的扩大,美国航空的高成本使运营越来越举步维艰。在一个很难做到差异化且没有价格管制的普通商品型生意中,一家公司必须将成本降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否则就会灭亡。

  交易的祸害:交易成本

  巴菲特把美国所有的公司归为一个家族作为假设,形象的说明了交易经纪商是如何一步步吞噬家族利润的过程,支付给中间商的各种成本已经到达了所有美国公司盈利总和的20%。巴菲特幽默的为牛顿补充了第四运动定律:投资者的整体回报,随着交易频率的的上升而减少。长期投资能够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如果大家都坚持长期投资,交易经纪商会破产而我们会赚钱。

  公司的内在价值

  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存续期间所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它供给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内在价值的计算并不简单,受到多个对未来预估变量的影响,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带来估算结果的巨大差异,所以内存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甚至能够认为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实际运用中,能够用公司当年的自由现金流为基数,设定一个未来十年的增长率,算出每年的自由现金流,然后依次相加,就能够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值,并且这种算法只适用于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并有长期经营历史的公司,其他类型的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可能更为复杂,所以再次强调内在价值的估算只是一个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算法。

  经济商誉

  我们宁可购买那些根据会计准则,未在帐面体现出来,但实际能够带来2美元盈利的资产,而不愿购买能够在帐面上体现出来,但仅能获得1美元盈利的资产。当企业被预期能够产生远远高于市场回报率时,这样的公司在逻辑上具有远高于其有形资产的价值,这种超额回报的资本化就是经济商誉。消费特许权是经济商誉的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的政府持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作为低成本生产商的持久地位。经济商誉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A股一些公司高估值的相对合理性,如x茅台、中国国旅等,并能够此思路去挖掘具有经济商誉的潜在投资标的。

  以上的摘录和解读只挂一漏万的覆盖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书中的部分资料,本书的资料博大精深,覆盖了公司运营和投资的方方面面,更多的资料还需读者亲自阅读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二】

  先说两个明显的缺点

  1.翻译狗屁不通,很差的阅读体验。同样的词前后译法不同,而且和金融投资领域的常规翻译不一致;句子不通顺,不符合中文的语序结构;甚至还有不少地方直接翻译错了。

  2.因为书并非巴菲特所著,只是把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董事长兼总经理历年来在股东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按照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拼凑而成的。所以:a) 从目的而言,它并不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介绍或教程,虽然不可否认其中蕴含了大量其价值投资思想;b) 对这些信内容的组织和划分不够合理,显得缺乏逻辑,虽然每句话都看得明白,但是通读之后却不能在脑子中形成体系和提纲;内容上不少前后重复出现。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像做实业一样做投资

  虽然人们提起巴菲特,经常引用他的几个关于价格的论述“市场先生”,“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安全边际”,“用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好于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但实际上,巴菲特对企业的关注要远大于价格。

  偏爱能够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长期投资

  挑选最杰出的CEO,然后放权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二):价值投资的高徒

  本书是关于巴菲特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们的信,虽然在中国巴菲特分名远扬,不过对于他的信所流露出来的投资理念很多人未必清楚。

  本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节讲的是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包括伯克希尔运营的原则、公开的披露、董事会与经理、关闭不盈利业务的考虑、捐赠方法的设计、经理薪酬制度设计。其中令人影响深刻的是伯克希尔对于内在价值增长率15%的最高期望。第二章节是关于公司财务与投资方面,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并能够发现5~10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德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投资就毫无意义。强调了熟悉的行业与公司、合理的价格。第三章是将除了普通股,其它替代品,包括垃圾债券、零息债券、优先股等。第四章是关于普通股的说法,指出交易成本、分红、回购方面的论述;第五章是关于兼并和收购。第六章是会计与企业估值,主要是在会计方面对公司财务一些处理,内在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巴菲特德内在价值是DCF模型计算得出: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按照巴菲特的说法,账面值是对内在价值粗略的跟踪方法。同理的,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最后一章即第七章是会计方法与纳税方法,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税收措施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总之,巴菲特的策略就是享受随着好公司的长期增长而获得投资收益。正如小小辛巴说的,巴菲特对于格列厄姆这位祖师的方法是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再去学习巴菲特,非常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还是回归向鬼谷子-格雷厄姆学习。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三】

  最近重读了这本书,刚好在豆瓣搜到,也写几句心得。

  07年,大三,A股市场像打了三斤狗血一样,急速冲上了6000点。市场人士一致认为08年会上10000点,三年之后会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股票市场。几个同学也比较亢奋,有钱的买,没有钱的挪用学费也买了股票。但都不了解股市如何运作。

  在朋友们每天交流涨跌心得之际,我以知己知彼的理念开始研究炒股战略,并未入市。研究顺序在现在来看还没跑偏(没读神马炒股圣经,股市300问等没营养的书),从道琼斯基本原理到江恩波段,最后发现了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图书馆并没有,网上电子版到打印店打出来,就像张角得了《太平要术》三卷天书一样晓夜攻读,颇有心得。当时还在空白处做了现在看来智商甚高的读书笔记。重看这本书时,不禁对自己暗暗称奇,赞道“好一个学业有专攻的少年”。

  闲言少叙,看看我当时都写了神马。

1、“35年中,他(指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至37987美元......”批注:高股价会过滤一部分投资者,就像高傲的女人会过滤掉一部分死缠烂打的追求者。(我当时在想神马?女神过滤屌丝?)

  2、“如果,它们(指被投资公司)将想法和交流集中于短期效益和短期股票市场上,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将吸引相同因素的股东。”批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伯克希尔的纺织部门逐渐衰落)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建造一艘新船比补漏洞要有效得多。”批注:处于衰落期的行业一般会获得低于其他行业的资本回报率。Berkshire Hathaway(原纺织部门)收到了来自主要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纺织行业的巨大冲击,因此中美贸易中,美国在2007年才全面开放纺织品贸易市场的考虑可想而知。

  4、“每一年,当你的经理的公共关系公司准备他给你的年报时.......”批注:经理层聘任公共关系公司,显示真诚?

  5、“遇上思考是浪费精力的对手,有什么能比这更有优势的呢?”跟2B斗地主,还能输,说明你还不了解你自己。

  以上是关于“什么公司不是购买对象”方面的摘录,诸如优秀企业标准、巴菲特对会计准则的牢骚和FASB的修正心得就不一一叙述了。但即使是上面的几条也足够我们识别“坏”公司:自己制造概念炒作的公司、衰落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诚信的公司、不思进取的公司,持有任一以上特点公司股票的人应该注意了。

  随着我研究的展开,度过了夹杂着学习的愉快而没能入市悔恨的大三上学期。重读此书,发现了当时高瞻远瞩地写了这段话:

  ”(谈兼并收购)其经理——通常以协力优势和和规模的理由是他或她的行为合理化,正把兴奋和过的的乐观主义提高到股东的利益之上。“批注:他们为这种过度的乐观和兴奋付出了高昂代价他们做出了预期,而不是把推论简历在理性的现实基础之上。他们成了预测市场(或个股走势)这种不确定事件的人质。

  从2008年开始,上证指数开始跳水。兴奋之余,背后闪过一丝凉意,连一本纸质原版书都买不起、花15块钱打印了这本好书的某人,入市之后学费被套,估计现在毕业都难了。谨慎,是投资需要的一种特制。

  这也算是间接经历股灾的银的证据吧。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五】

  这本书是按主题编的又名《股份公司教程》,阅读起来有些不是那么顺畅,因为其和股票市场并不贴近,反而有些教条化。

  本来致股东的信,最佳阅读方式,应该是结合着道指以及当年的情况,用复盘的方式阅读。正好最近在阅读巴菲特早期的致股东的信,从1957-1966,所以才有以下感想。

  uffett Associates Ltd 于1956年5月5日成立于密苏里西岸,初始的支持者包括巴菲特的四位家庭成员,3个好友和10.51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在成立合伙企业之前,巴菲特曾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格雷厄姆是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巴菲特在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这家大学的商学院,并师从格雷厄姆。

  1 青年巴菲特的投资理论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中,最为有名的部分是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内在价值,关于市场先生和企业的内在价值,格雷厄姆在其《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这样写到:

  “假设你在某家非上市企业中拥有少量(1000美元)的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名叫“市场先生”——的确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你,你的股权价值多少,而且他还让你以这个价值为基础,把股而烦恼全部出售给他,或者从他哪里购买更多的股份。有时,他的股价似乎与你多了解到的企业发展状况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先生的热情或者担心有些过度,这样他所估出的价值在你看来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或一个理智的商人,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决定你在企业拥有的1000美元的权益价值吗?只有当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进行交易时,你才会去这么作。当他给出的价格高的离谱是,你才会乐意卖给他;同样,当他给出的价值很低时,你才乐意从他手中购买。但是,在其余时间里,你最好根据企业的整个业务经营和财务报告来思考所持股份的价值。”

  2 青年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构成

  巴菲特在其致股东的信中,不断提到其投资组合的构成。在其1961年致股东的信中,更是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投资机会。具体来说,这三种投资机会主要有以下基本部分构成:

  1)价值被低估的证券组成,也就是在购买时,价格具备极大安全边际的股票。

  关于这个安全边际率是多少。巴菲特曾在哥伦比亚的一次纪念《证券分析》的座谈会上,提到以4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Baupost Group投资公司创始人赛思卡拉曼在其《安全边际》一书中,提到以五折买入,而绿光资本的大卫。艾尔霍恩的处理方法是通过设定0-10的估值区间,0是理想的做多机会,10是理想的做空机会,其所属的绿光资本以追求绝对收益为己任,他们更关注的多头是2以内的,空头是9以上的。

  总之,对于安全边际各家各有方法,如果从绝对收益的角度去衡量,最好能把最大亏损甚至回撤控制在10%以内。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安全边际必然是不小的。许多“机会”因为不满足这一点,会轻仓持有,甚至完全放弃。

  2)WORK OUT(套利性投资);是指那些涨跌结果取决于公司诸如合并、分拆、清算、重组等特定行为而非市场对于该证券的供求关系的股票。

  在巴菲特看来,这部分将会带来年复一年稳定的利润,由于其确定性甚至可以通过放大杠杆的模式操作,但巴菲他认为借款的上限不能超过其净资产的25%。

  3)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或者通过持有其较大比列的股权对该公司的政策产生影响。巴菲特认为种种行为肯定需要1年以上或数年时间才见成效,在某一年,这种投资可能对我们的利润没有任何贡献,而这种投资也跟道指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得来说,巴菲特主要主要有以上三个部分构成,虽然,巴菲特在其1966年的致股东的信中提到了第四种,即私人拥有的普通股投资,我认为这种投资可能更类似于中国的三板和四板的投资,可以划归为第一种,即价格被充分低估的普通股投资。

  3 青年巴菲特的收益率

  对于合伙企业的收益率,巴菲特设定的长期投资目标是高于道指10%,即期望收益为10%+道琼斯指数。由于其风格所致,巴菲特也清晰的意识到其在熊市或者盘整中高于平均水平(道指);牛市业绩一般水平。具体来说巴菲特的两家公司收益率如下:

  年度 道指 巴菲特的Partnership 巴菲特的Limited Partners'

  1957 -8.4% 10.4% 9.3%

  1958 38.5% 40.9% 32.2%

  1959 20.0% 25.9% 20.9%

  1960 -6.2% 22.8% 18.6%

  1961 22.4% 45.9% 35.9%

  1962 -7.6% 13.9% 11.9%

  1963 20.6% 38.7% 30.5%

  1964 18.7% 27.8% 22.3%

  1965 14.2% 47.2% 36.9%

  1966 -15.6% 20.4% 16.8%

  在1957-1966年间道指的复合收益率是8.3%,巴菲特的两家公司的复合收益率分别是28.8%和23.2%,尽管在这10年间,有4年道指出现了负收益,巴菲特合伙企业的年收益率依然稳健的保持在10%+;总的来说,涵盖分红巴菲特合伙企业,10年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2.56倍和8.06倍。

  从青年巴菲特的投资历程,我们能带到什么启示?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1)复利是惊人的,真正的价值投资是追求绝对的收益率的。

  2)价值投资的策略是多方面的,WORKOUT部分对于购买低估普通股的价值投资者是一个重要补充,因为这回带来相对确定的收益(早期巴菲特会拿30%的资金关注这一部分机会)。

  3)安全边际对于价值投资者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你所承担的风险和将会获得的收益。Www.Wk114.cN转载请注明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六】

  巴菲特可以说是股民心中股神级别的人物,关于他的书我读过五六本,梦想着能像他一样钱生钱。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给了我不少启示,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现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贬值,但有价值的资产却会升值。

  ①美国繁荣的关键在于:一个能挖掘人类潜能的系统。

  巴菲特引用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话说:“钱总在那里,只是装钱的口袋不断变化。”个人的财富可能受损,但是这部分财富只是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人手中,“如果一个美国人违约,他或她的资产并不会消失不见或者不再发挥作用。所有权会转给借贷机构,然后该机构再转卖给下一个买家。国家的财富仍然完好无损”。

  ②市场系统是一个经济上的交警,指挥着资本、智力和劳动力的流动,这种流动创造了美国的富足。

  这个系统是老美繁荣的关键:“早期的老美既不会比他们之前几个世纪辛苦劳作的人们更聪明,也不会更努力。但是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前辈们创造出了一个能挖掘人类潜能的系统,他们的后辈也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这一经济创新将源源不断地增加我们后代的财富。当然,财富累积过程总会时不时被打断一段时间。然而,它不会被停止。我将重复过去我已经说过的话,并且在未来也会重复说——现在出生的美国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这一点中国很有必要借鉴一下。

  ③大范围恐慌是投资者的朋友;个人恐慌是你的敌人。

  巴菲特的态度是,长期看多,但也要接受市场会有波动。波动则会给投资者机会。无处不在的怀疑论者们可能通过宣传他们的悲观预期而发迹。但是如果他们按照他们宣传的废话行动,那么只有上帝才能帮助他们了。

  ④保险业要保持良好运营,需要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了解所有可能引起保单损失的风险;,保守评估可能造成损失的任何风险的可能性;第三,设置的保费要在支付可能的损失和运营成本后仍可以盈利;第四,如果不能取得这样的保费就放弃承保。“许多保险公司都能通过前三大考验,却在最后一个上栽了跟头。他们不能拒绝竞争对手都迫切想签的业务。传统的「其他人都在做,所以我们也必须做」的观点在任何行业都造成了麻烦,但这些麻烦都不足以和它在保险业制造的麻烦相比。

  ⑤最后,成功的投资必然孕育自身的失败。

  这是出于三个原因:第一,良好的投资履历会吸引大量投资资金,毕竟人们都想赚钱,他们会抢着把钱给你,巨额资金只会拉低投资收益,用巴菲特的话说,几百万的资金容易管理,几十亿的资金就不好管了;第三,由于管的资金越多,收取的手续费就越多,所以,投资经理不可避免会寻求获得更多的资金——当然,也有例外,一些成功的投资人最后都不再公开募资,而只是拿自己的钱去投资,比如索罗斯。

  一个有钱的人遇到一个有经验的人,有经验的人最终会获得金钱,而有钱的人最后只剩下经验。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七】

  临近2019年的最终一周读完了这本书,虽然一向听闻巴菲特的各种话题,自我也参与过各种投资,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他老人家的书,没有系统学习投资的理论。回忆过往的稀里糊涂的投资经历,完全是在靠运气,事后回想不免有些感叹自我的愚蠢,也为自我捏把汗。国内的教育一向都是残缺的,每个人大概需要去自学心理、艺术、投资、管理、体育之类的,做一些通识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完善自我,更好的认识社会,所以也推荐大家读读这方面的书。以下是一些相对琐碎的记录。

  “良性循环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务上的良心循环;二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的良性循环。”人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需求,适度的克制会令自我更欢乐也会减少很多“心力”。这也是之前素食多年慢慢得出的结论,感觉很难,可是如果是自内而外地做其实也十分简单。道理真正明白了,就比较容易顺其自然,没有太多阻力,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适度节制或者储蓄应当算是财务良性循环的基础吧。

  “所有企业失败基本都是由于财务上无法构成良性循环造成的”。良性循环是复利的基础。

  市场先生,安全边际,本事圈是格雷厄姆、巴菲特投资思维的三大支柱。这三点其实都十分难做到。

  市场先生,就是让我们让自我的情绪不受市场的影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瑜伽里的“自觉”。觉察到自我的短视和冲动,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对于重大的决定如果没有深思熟虑,都是容易反反复复的,减少自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其实是十分难的。而在投资这件事上,多数人也一再犯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错误,凭借短暂的历史记忆而影响决策。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过度消极,国内房价的长期疯长也让很多人以为房价会一向涨下去,如果调研历史和国外的情景仔细思考,内心应当会一向有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同时两者都有十分多的理由,而最终仅有一个胜出。

  安全边际就是活的久,懂数学的同学必须明白,控制好风险的重要性。一旦我们获得超额收益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应当是高兴,应当搞清楚是我们在风险很低的情景下依靠个人本事获得的,还是因为运气的成分而同时我们有很高的冒进造成的。如果是后者,大概率上会所以付出更大的代价。之前我间接的问过很多持有加密货币的朋友,他们参与其中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市场波动比较大,容易翻倍,这正是我之后一向十分谨慎参与的原因,同时我也认为在现阶段国家不支持个人参与是十分明智的。

  本事圈,不要做自我不懂的事情。这也是前两天和同事讨论的一个话题,怎样明白自我是否足够了解了呢?经常以为自我对某个股票和行业足够了解了,可是如何确定足够了解了呢?并且对于公开的市场已经有那么多聪明的人,为什么我就能确定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如果已经有足够多的聪明人,那么市场应当能充分定价,我买入肯定已经不是低估了。如果市场不能充分定价,那么凭什么我的确定是合理的,我又凭什么能比那么多聪明人确定正确呢?由此陷入无限的怀疑和否定中。所以我此刻会以指数为主,然后辅助一些自我的选股。在决定之前反复验证,从正面验证,从反面去验证,研究风险。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根据市场反应,再去验证之前的确定逻辑是否是对的。无论赚钱或者亏钱,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明白原因,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感觉。如果赚钱了,可是只是自我蒙对了,也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应当太着急。

  大概是跟很多事情一样,投资能让我们认识自我,也能了解这个世界,并且促使我去思考,并且最终能获得必须收益,这些都是我喜欢做这件事的原因。可是,它的风险在于,控制的不好容易吞噬自我,迷失方向。

  最终,今日是2019年的最终一天,祝大家新年欢乐,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八】

  沃伦·巴菲特,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全美排行第二富豪。巴菲特是第一位靠证券投资成为拥有几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富豪。在过去的35年中,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至37.987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00%。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伯克希尔已经是一家资产总额高达1300多亿美元的巨型企业。

  巴菲特虽然没有写过什么书,但他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公司年报中给股东写一封信,总结在过去一年中的成败得失。从挑选经理、选择投资目标、评估公司,到有效地使用金融信息,这些信涵盖面甚广。

  应当投资具有高内在价值的看得懂的公司

  巴特在本书中对价值投资的定义是在一家好公司高内在价值公司)的价格波市场低估的时候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并长明持有。

  巴菲特特相信一家好公司的股票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持续高额回报,但它的市场价格却不是总是和其内在价值相匹配,因为市场价格是波动的,反应的是当下市场的偏好,而价值和价格仅有在长期才会逐渐趋同。所以,当我们进行投资时,应当同时研究两点,既这家公司是不是高价值公司,当前买入时的价格是不是低于它的内在价值。

  换言之,即使这家公司是好公司,但它的当前价格过高,我们也不应当买入,而是应当观望,等待适宜的时机;如果这不是家高价值的公司,无论它当前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我们都不应当研究买入。当一家公司的杠杆率高的时候,对它管理层的容错率就越低,这时候一家还不错的公司也可能被放大弱点和不足,进而变得平庸。

  那么更具体点,究意什么样的公司才是一个高价值的公司呢?巴非特认为这既取决于客观条件,也取決于投资者本身。一方面,一家公司应当具备长期的竞争力,竞争力包括能够带来必须程度垄断效应的诸如品牌效应、规模经济、科技创新等的商业壁垒。这样貌的商业壁垒能够保证一家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坚持定价或者成本上的优势,使竟争对手很难轻易进入市场并与其抗衡。

  另一方面,好公司也是相对于投资者本身的,仅有该投资者自身看得懂的公司才可能是对于他自身而言的好公司,投资者应当充分利用自已的认知本事、学习本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与业内精英人士的请教,提高自我对市场的确定,任何高于自我理解的行业和公司应当避免投资,只在自我看得懂的范围内挑选适宜的公司进行投资。

  如何决定何时入场买入好公司股票呢巴菲特认为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安全空间,这个安全空间应当在投资者自身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通常确定标准是投资者是不是愿意以当前价格买入并拥有它十年,连巴菲特都承认他対于一些需要特殊知识如专利识別知识的领域和快速变化的行业无法进行预则,这不是他擅长的领域,那么对普通的投资人来说,必须承认自我拥有自我的本事圈,超出本事圈的领域应当避免进去投资。

  在选择投资的公司的时候,所选的行业是十分重要的,巴菲特例举了纺织品公司的例子,证明有时候选择上哪条船比起努力把这条船开的更好好而言,前者更重要。这给了我们一个指示,分析公司不能离开行业分析,先选对行,再深入分析业内谁干的好。在两条死路中尽心思选择其中任何一条都不会带来好结果。

  “相似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如何定义风险

  那么投资的策略又该是如何呢?是金融理论中的分散投资还是重仓某几个股票?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十分了解某几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人员,对这个公司的长期前景持十分看好的观点,那么重仓几只股票要比起广泛地挑选好公司分散投资更能获得高额回报。

  在这种情景下,广泛分散投资并不断调整仓位会带来高额的交易成本而长期坚定持有少数个股反而能化繁为简,创造超额收益。根据以上巴非特的观点,我认为他的观点和现金金融理论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矛盾,他选择的公司都是根据商业模式分析得出的好公司,这一点看似很贴合常识,其实刚好对应现金流估值模型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永续经营。

  我们在估值计算任何一家公司股价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假设,而一家不好的公司是不可能一向存在的,它迟早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换言之,任何对一家不好的公司的股价的估值都是徒劳,而此刻市场上呈现的价格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十分认可巴非特的观点:仅有当一家公司是好公司的时候它才有被估值的意义,才有接下去讨论是不是被低估的意义。

  但巴菲特认为的“看住自我篮子里的鸡蛋”与现代分散投资有比较大的不一样,我认为这两者孰优孰劣应当取决于以下两点:该投资者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以及市场是否是有效金融市场。

  对个人投置者来说,个人的认知和时间有限,无法完全了解过多的公司的经济情景,所以应当着重盯住自我擅长的行业和熟悉的公司,看住为数不多的“鸡蛋”,巴非特所说的应当比较贴合这类投资者;而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理论上它的认知本事和时间能够是无限的,所以具备理解更多公司的可能,那么该如何选择投资策略便取决于当前市场交易成本是否过高,如果交易成本在可理解范围内,分前投资也许是更贴合机构投资者的选择,实际上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投资了广泛的具有多样性的优质企业,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相当于买了优质投资组台,从这个角度上确定巴菲特应当也认同分散投资的确定,那么他为什么明确表示不认同现代金融的分散理论呢

  事实上,巴菲特对现代金融分散理论不认同源于他俩对“风险”的不一样定义:现代金融理论经过数学计算得到个股的beta,再经过组合不一样beta到达降低投资组合波动的目的,这是一种基于量化分析的风险定义;而巴菲特认为的风险是“损失或损伤的可能性”。这两者对风险定义上的冲突能够集中表此刻当股价低迷的时候,beta理论会判定风增加,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拥护者则会判定该股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减小,所以持有的风险减小,从这个例子中就能够窥见现代金融理论实际上是价格投资的表现,与价值投资恰恰相反,它精确的根据历史股价用复杂金融模型计算出的股价,实际上也许还不如价值投资近似的正确。

  我们不必对市场的波动感到惊慌,甚至都不需要为此感到惊讶

  投资股票的时候要把自我看作企业分析师而不是普通的证券分析师。综合研究企业的前景和运作的人,计算必须付出的价格,不去研究退出的时间和价格。要习惯市场情绪的不稳定性,哪怕自我持有的是十分稳定的行业的股票。我们不必对市场的波动到惊慌,甚至都不需要为此感到惊讶。

  看到自我持有的股票加分下跌的时候,第一反应应当是这是个持续购买低估资产的好时机,而不是感到沮丧甚至于因为恐慌迫不及待地进行抛售。但当股票上涨的时候,却要问自我,当前的价格是不是已经大幅高于它应有的价值,持续持有是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和市场情绪“追涨杀跌”恰好是相反的逻辑,正是巴菲特的智慧。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对于我们投资的优秀的企业,只要我们继续相信我们之前的确定,那么我们就应当对市场的波动感到放心,相信时间是我们的朋友,让那些短视的卖出者去承受亏损吧。

  会计准则有不完整性,别被留存收益的数字游戏欺骗

  巴菲特在书中强调当前GAAP准则和巴菲特认为的最佳的计算方法有所不一样,而它也尽可能在伯克希尔年报中进行额外的披露。还有许多诸如此类会计报告上的争议,巴非特认为会计方法有其局限性但不妨碍它的巨大用处,投资著应当不拘泥于会计淮则,而是有一个额外的完整的确定,巴菲特用年复利8%的储蓄账户的例子说明了留存收益对于年报的夸大影响以及滥用十年期权可能把收益从所有者口袋转移到管理者的谴责。

  所以应当辩证看待公司业绩的增长是归因于杰出的管理还是留存收益的复利而不是盲目根据披露的业绩增长去确定,在谈论收购借款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忽略折旧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折旧费用是真实的费用,是一个企业需要不停支出的真实费用,尽管那不是直接现金支出,折旧反映了一个企业需要持续坚持竞争力而需要的在今后投入的资本支出,尽管那项支出不需要严格定时定量。我认为巴非特对财务准则的辩证看法正好佐证了一个合格金融分析师应当做的:对一个公司进行基于财务报表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本质的分析确定。

  同样对经济活动本质的确定也体此刻股利的分配策略上,我们同时应当重新审视那些常规的做法对于企业可能带来的伤害,比如固定比例随通胀率增长的股利分配计期。在很多的金融估值模型中,股利政策被看作一个稳定的第略,一种大家都差不多的做法,却很少去结合自身情景调整。甚至股利政策的调整被看作警告信号。正确的措施应当是根据合理数学期望决定留存收益而不是以偏概全,遵循常规,常规并不代表正确。

  同样的,巴菲特对于本质的追求也体此刻管理者激励政策上。他提出期权的定价应当依据企业内在价值而不是市场价格,因为价值和价格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我认为这样做是对所有人和管理者同样地公平,这保证了管理者不会在股价低的时候吃亏,也意味着所有者不会在股价高的时候吃亏。

  股东和高管应当志同道合,吸引已经成功的经理人

  公司的股东应当和管理人员志同道合,管理人员应当像所有者那样思考。比如伯克希尔的股东是

  一群长期价值投资的坚定支持者,这一点从低换手率就能够确定出来;伯克希尔的经理人巴非特和芒格都是公司大股东,这保证了他们在管理的同时会像所有者那样思考。而长期价值投资正是伯克希尔

  一向以来贯策的投资策略,所以伯克希尔经过常年的积累聚集了最贴合公司投资理念的适宜的投资人。巴非特的不拆股也为那些价格投资者设置了高门槛,保证了现有股东的质量。我觉得这一点对伯克希尔相当关键,高股价和低换手率从很大程度上让投机者不感兴趣,他们的不参与对伯克希尔这种长期投资公司是好事,减少了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的麻烦,为公司长期的稳定表现带来利好。

  巴特对股东信息披露的坦诚的程度是十分高的,他把股东们当成和自我一样的几乎把自我所有净资产投入到伯克希尔的同事,然后感同身受的把自我作为股东想要听到的信息传达给股东们,也许这也是许多股东愿意长期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一大原因,他们不仅仅对公司的投资策略认同,对管理层的坦诚也抱有信任感,这种以身作则对管理层的高要求也体此刻了伯克希尔选择投资的公司的管理层上,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管理层是伯克希尔重点关注的指标。

  巴非特某种程度上相信人治,他反对市场从众行为,认为优秀的CEO们应当顶住市场的压力,不被会计准则操控去玩弄数字游戏,但这一点是相当难的,连巴非特都承认,在投资前很难看清被投公司经理人的人品。

  我觉得这一点提醒了广大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去深入了解公司管理屋,而不是完全根据财务报表预测股价等,所有的数字都是人统计的,看清人有时候比看清数字更为关键。我们也许能够字尽所有的会计技巧,识别所有的会计把戏,但字会高效率看清CEO是一个顶级投资者的必修课。看清人的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关键节点观察管理者,比如收购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对维护所有者财富追求超过构建庞大帝国的经理。

  巴菲特相信董事会和管理者职务的分离有利于决策的推进但同时应警惕非管理人员的所有者能否立刻纠正自我犯的错误。那么应当如何选择适宜的经理人呢巴菲特期望职业经理人在加入伯克希尔前就十分富有,因为他相信已经成功的人的共同点是他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而目擅长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尽管这样的评判标准対一些同样热爱自我从事的事业却因为运气没有成功的经理人并不公平,但巴菲特的策略至少能够保证加入伯克希尔的经理人有过成功经验,明白并实践至少一种成功的方式。

  巴非特的对优秀经理人的追求给他带来过多次的转折——好的转折。在他对企业失去信心,想要打折出售股票的时候,优秀的经理人们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杰出表演,也许优秀的企业会吸引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能够带来奇迹。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说选择优秀的公司和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这两者应当是相铺相成的。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九】

  临近2019年的最终一周读完了这本书,虽然一向听闻巴菲特的各种话题,自我也参与过各种投资,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他老人家的书,没有系统学习投资的理论。回忆过往的稀里糊涂的投资经历,完全是在靠运气,事后回想不免有些感叹自我的愚蠢,也为自我捏把汗。国内的教育一向都是残缺的,每个人大概需要去自学心理、艺术、投资、管理、体育之类的,做一些通识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完善自我,更好的认识社会,所以也推荐大家读读这方面的书。以下是一些相对琐碎的记录。

  “良性循环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务上的良心循环;二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的良性循环。”人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需求,适度的克制会令自我更欢乐也会减少很多“心力”。这也是之前素食多年慢慢得出的结论,感觉很难,可是如果是自内而外地做其实也十分简单。道理真正明白了,就比较容易顺其自然,没有太多阻力,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适度节制或者储蓄应当算是财务良性循环的基础吧。

  “所有企业失败基本都是由于财务上无法构成良性循环造成的”。良性循环是复利的基础。

  市场先生,安全边际,本事圈是格雷厄姆、巴菲特投资思维的三大支柱。这三点其实都十分难做到。

  市场先生,就是让我们让自我的情绪不受市场的影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瑜伽里的“自觉”。觉察到自我的短视和冲动,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对于重大的决定如果没有深思熟虑,都是容易反反复复的,减少自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其实是十分难的。而在投资这件事上,多数人也一再犯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错误,凭借短暂的历史记忆而影响决策。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过度消极,国内房价的长期疯长也让很多人以为房价会一向涨下去,如果调研历史和国外的情景仔细思考,内心应当会一向有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同时两者都有十分多的理由,而最终仅有一个胜出。

  安全边际就是活的久,懂数学的同学必须明白,控制好风险的重要性。一旦我们获得超额收益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应当是高兴,应当搞清楚是我们在风险很低的情景下依靠个人本事获得的,还是因为运气的成分而同时我们有很高的冒进造成的。如果是后者,大概率上会所以付出更大的代价。之前我间接的问过很多持有加密货币的朋友,他们参与其中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市场波动比较大,容易翻倍,这正是我之后一向十分谨慎参与的原因,同时我也认为在现阶段国家不支持个人参与是十分明智的。

  本事圈,不要做自我不懂的事情。这也是前两天和同事讨论的一个话题,怎样明白自我是否足够了解了呢?经常以为自我对某个股票和行业足够了解了,可是如何确定足够了解了呢?并且对于公开的市场已经有那么多聪明的人,为什么我就能确定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如果已经有足够多的聪明人,那么市场应当能充分定价,我买入肯定已经不是低估了。如果市场不能充分定价,那么凭什么我的确定是合理的,我又凭什么能比那么多聪明人确定正确呢?由此陷入无限的怀疑和否定中。所以我此刻会以指数为主,然后辅助一些自我的选股。在决定之前反复验证,从正面验证,从反面去验证,研究风险。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根据市场反应,再去验证之前的确定逻辑是否是对的。无论赚钱或者亏钱,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明白原因,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感觉。如果赚钱了,可是只是自我蒙对了,也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应当太着急。

  大概是跟很多事情一样,投资能让我们认识自我,也能了解这个世界,并且促使我去思考,并且最终能获得必须收益,这些都是我喜欢做这件事的原因。可是,它的风险在于,控制的不好容易吞噬自我,迷失方向。

  最终,今日是2019年的最终一天,祝大家新年欢乐,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9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