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条据书信 > 读后感 > 《樱草忌》读后感

《樱草忌》读后感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7-14 17:19:59 | 移动端:《樱草忌》读后感

《樱草忌》读后感

  1、(樱草忌的读后感)

  很久没看书了。

  ——这几乎是句废话。但又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比如由此一句我就想起上个学期我也曾经这样写过,当时写完这句话时我接连读了《第九个寡妇》、《杨氏女》等等,不想下一次就到了今天。再比如今天会看它的原因是,手机没电了,离寝室还有39公里,包里又揣着这本因从小保持的习惯而强行带上的推理小说,再添上一点它自己的可读性还不错,也就硬着头皮接着上次的继续看,然后渐入佳境地一口气读完。

  我总是这样,一个点会同时向很多方向延伸很多的想法,而自己又没有驾驭这些想法藤蔓地能力,最后它们缠绕成凌乱的一团,自己理不清也不便呈现给别人看。

  回到正文——先惯例性地吐一个沙航的槽hh我在地铁上的时间……我在地铁上的时间读完了约3/4本小说hhh不过今天这项久违而意外的行为倒是让我发现,地铁和书挺配;毕竟翻着书页一个多小时&四趟换乘的归程也变得一瞬之间了呢(微笑)但大概只有闲书可以这样做,严肃地需要停留目光的书籍,阅读感会大打折扣,就像上次地铁出行时翻开的《论犯罪与刑罚》,结果是到现在也没看完(摊手)。

  关于《樱草忌》,我想说,我无法按习惯评价:因为陆秋搓在尝试创作新的东西。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一套话术,譬如本格派,古典推理,新本格,轻小说,社会派;这些旧有的评论体系无法评论她,因为她已然在做脱轨之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度疑惑,这究竟是否是推理小说?如果说是,它仿佛不同于我熟悉的所有推理小说种类(当然本人涉猎极少且多年未读),而且总有种轻小说的背景感;如果不是,首先它是收录在午夜文库里的(国内最大的一个推理小说文库),当然这也可以用国内对对推理小说和悬疑小说的定义一直很模糊来解释;但作者又确实设置了一个谜题,只不过这个迷题既无解释也“不那么像谜题”。总之,抱着一脑子的问号,我一口气看完了。直到读完作者手记,我的成就感达到了顶峰——作者,陆秋搓,几乎回答了我所有的疑问。而诚实地说,这种成就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关于自己,似乎自己的阅读能力还未全失,思路没有走偏;二是关于作者,敬佩感油然而生。

  她,居然在做开拓性的事情:想替中国推理走出一条新路!这话说起来似乎就很自以为是,但作者的解释却引起极度舒适。或者说,作品带来太多疑问,作者却以一套十分严谨(看起来)而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回答了这些问题,且让人挑不出错处。她提到的多个理论(部分附图),如对连城的理解,轻小说,社会派,抑压推理,日常之谜等的介绍或阐述,自造的推理哲学,还有对个人表达欲(恶趣味)的情感态度都让人赞叹。我个人甚至觉得,这篇后记将本作的价值推向了一个高峰。如果说故事本身我只打6分,结合后记我甚至愿意给8分(主观判断)。以上,是一些关于作者创作和小说主题的想法。

  我后面读得飞快除了因为找到旧时读书感觉,还和本作题材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觉得樱草忌的另一个亮点。前作《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其实问题很大,但第三部作品突然就有了这么大的提升(《元年春之祭》我还没读),除去其他方面的因素,我认为故事背景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和《当》共用同一个背景,本作在情节的塑造和刻画上却突然有了质的飞跃。我要说,这一个故事的情节与发展都太真实了;换一种说法:太中国了。读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回味过来心中才升腾起震惊。其实不是推理小说便不需要这么惊讶;但把推理和本土糅合得这样无违和感,或者说用完全中国化的题材写推理又写得这样真实,真是太难得了。如果读者看过(我觉得没有),不要提什么少年的你以及破云默读一类,个人是不认同他们属于推理小说的(个人观点)。

  稍微总结一下(日常想到什么说什么,上面的东西都没什么逻辑,强行想找一个中心论点hhh):上述的这些惊喜甚至都和故事的具体情节无关,而只是对作者的创作理念的一种感触。唔,开始期待,或许陆秋搓可以成为中国推理史上的一个名字。对了,这里要注记一句:我其实并不清楚陆秋搓的性别(虽然早几年读推理时应该知道过),仅从文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推测作者性别。

  然后,就想稍微说一说部分有感触的情节吧。(习惯:每次看到有想法的段落都会在那一页折一个小角(其实我高中时的作业标记也是如此,所以化学大一轮下面折满了角hh),于是我摧残书的折角大法又重出江湖……)

  【“对每个人来说,无非只有四种可能性。或是为自己而活着,或是为别人而活着,或是为自己而死,或是为别人而死,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选择。”】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人为什么要活着的理论hh

  【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的。面对别人的时候,就像面对一个个望不到底的、黑洞洞的深渊。当然,别人面对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经常有这种感觉。你最信任的人也可能做出远远超出你的预想的行动。而你任何一个未经深思熟虑的言行也都可能伤害到别人。深究别人的想法,就像把两面镜子对着摆在一起,永远也看不到位于最深处的虚像,猜忌了半天都是白费功夫。还是早点放弃为好。】关于这个道理,最近几天恰好很有感触。比喻妙极。

  另有几处,附上图片,虽然大概各位并不会点开。

  此外,本书还涉及到了一些很具有话题性的命题——如校园霸凌,网络舆论,教育方式。又重复一遍第一点,作者当真真诚地没有流于俗套地用它们做文章,而是让这些元素实实在在地充当背景板。就像她在后记中写到的一样:

  【同时我也不想以一种“社会派”的姿态来探讨什么。《樱草忌》里提及了亲子关系、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话题,但都没有探究,为了故事的完整,这些话题无法回避,但我怕是永远也不会为讨论某种社会问题而“特地”创作一篇小说。我所写的,只是故事中的人物可能遭遇到的事情,也是现实中的我们可能遭遇到的事情,仅此而已。】我又要吹爆了hhh上一段的三个关键词是我在阅读时,在手机记事本中临时记录的词语,因为读到相关情节生发了太多感想本打算大书特书——但当读到后记,这一段时,那一种欲望就完全消减了。在阅读中还有什么是比在某一点上和作者达到了心灵相通更令人愉悦的呢?因此,那一箩筐的感想通通无关紧要了。

  我的一切感性,其实陆秋搓已经在后记都说明了。她的态度足够谦卑,野心却也昭然若揭——或许我的猜测不对,她不是野心,仅使命感使然。写到这里福至心灵地突然回想起她的简介:“深信推理小说能穷究人的智识与非理性,自有其价值,不能为纯文学及其他小说类型所取代。虽系舶来,于现代社会中又未尝不是一种必需品。故发愿弘敷此道,以为毕生志业。”。谁知道呢?或许——是真的呢?

  看完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想了这么多。最后不免又想起了书中方荐瑶的观点。如果阅读一个故事时,每个人物,每一句话都要掰开了揉碎了去研究它的含义,是不是太累了?只看表面不想那么多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研究出来的所谓含义会是真的吗?不过,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在跟各种意义打交道吗?

  (在写完上述所有字之后我突然有一个惊恐的想法。

  或许我以上所有的关于“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不错”的原因都是按照过往我受到的训练而编造出来的;或许我只是在自我欺骗。

  或许我如此被触动到的原因只有一个:作者的理念和我历来的生命主题是一样的几个字:找寻为什么。

  但必定有一部分的我不承认这件事。所以,谁知道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樱草忌》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