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文库114 > 公文集锦 > 县“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县“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网站:文库114 | 时间:2019-05-30 15:05:37 | 移动端:县“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县“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为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我县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特制定《**县 “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1.各类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十二五以来,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覆盖面,建成26所学校的“班班通”,新建九年一贯制塘前学校,恢复9个教学点的办学。合理调配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完成全县学校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一中成功创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二中二级达标校通过市级评估验收,成立**县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2.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小学立足培养“合格加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学注重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精神与实践能力,高考中考成绩逐年提升。加强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安全防范工作体系。

  3.教育民生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扩容工程、幼儿园等项目建设面积69178.6平方米,投资8563.1万元,开工建设西城文教片区小学、幼儿园项目。

  4.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破解校级班子臃肿难题,2012-2013年,在22所中学、21所中小中全面开展校长公开竞聘工作,全县校级领导全面实行公开竞聘后,社会反响强烈,校级领导的竞争意识及校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校长公信度、美誉度得到提高。二是破解教师职业倦怠难题,2012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委发〔2012〕14号)、县政府会议纪要(〔2012〕5号),在教师激励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倾斜政策,采取特聘方式解决了教龄20年以上的大部分未聘教师的职称问题,给予边远山区教师专项职数和专项补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发放高考中考奖金、班主任校长津贴和县级骨干教师工作室活动经费;即将开展评选县级名师、名校长(园长)。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以来,全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各项优秀教师(校长)26人次、龙岩市杰出人民教师4人、名师68人、名校长9人、市优秀教师及教坛新秀20人,在龙岩市第三届教学技能大赛中,8人获一等奖,16人获二等奖,28人获三等奖。三是破解城乡教师交流难题,强化教师流动机制管理,出台城区教师适应性校际交流机制,在城区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解决城区教师只进不出的老大难问题;建立城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交流面达12%;建立进城(含附城)教师公开选调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全县中小学布局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1.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小学校均规模166人,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55所,占小学学校数的59%;50个教学点人校均学生6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初中学生)校均规模387人,其中300人以下的学校11所,约占初中学校数58%,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

  2.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由于投资有限,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其配套设施较差,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教师调配困难,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农村在校生人数在逐年递减。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不稳定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4.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农村学生向城镇转移,城镇学生逐年增长,城镇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尤其是县城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严重,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择校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内教育差距,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省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开展,群众重教思想突出,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增长。

  (二)不利因素

  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城镇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学校拆迁整合难度较大,近年来学校扩容后教育资源配置缺失,群众对学校撤并的接受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制约因素。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布局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创建标准化学校和高中达标校为途径,科学规划,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中小学布局规划综合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中小学的现状等各方面因素,按照中小学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以保证方便学生就学为前提,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做到科学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有效地控制基础教育的发展用地。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对学校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均衡性原则。立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以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为各阶段适龄学生服务。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改、建等方法,对现有中小学布局逐步进行调整,布局不合理且无发展潜力的学校逐步取消。

  3.前瞻性原则。规划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基本描绘出校园建设的蓝图,规划要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综合分析和考虑社会总体变化、城镇化建设和人口迁移等多方面因素,做到既适度超前而又不浪费。

  4.易操作性原则。规划必须可操作性强,对学校大小、人数多少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撤销、合并学校困难、不利于操作的建议保留;而对于合并后对学生等各方面影响不大的根据情况可进行合并。

  5.可持续性原则。坚持城乡统筹、规模适中、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坚持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观,既要用足、用好当前的资源,又要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为未来发展留有后备资源与拓展空间。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标准化和教育优质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目标要求与主要任务

  一、目标要求

  (一)科学合理地规划调整中小学空间布局和规模,整合城区与县域中小学教育的有形与无形资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促进我县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适应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城市化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本着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通过对现状城区及各乡镇办学条件和生源的分析,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提出近、远期的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和实施步骤。

  (四)根据学校的用地现状及用地条件,控制好布点学校的发展预留用地范围,以便在条件成熟时,改善学校的用地状况,使其既能满足当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又能适应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1.小学部分。从2015年至2020年,全县小学学生由15764人增加到19935人,新增4171人,全县小学学校数(含教学点)由72 所增加到118 所,新增46 所。其中,完小由44 所增加到48所,新增4 所(其中新建2所,由教学点恢复为完小2所);教学点由28所增加到72所,新增44 所。

  2.初中部分。从2015年到2020年全县初中7347人增加到7844人,变化不明显。农村每乡镇保留一所初中,计204个教学班。到2020年,城区扩充到90个班的办学规模。

  3.高中部分。从2015年到2020年全县高中生源变化不大,均在4200人左右,在现有高中(102个教学班)布局的基础上,2020年,在西城文教片区新建高中1所,开设54个教学班。

  (二)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改善和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加快城区扩容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完成西城文教片区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扩大城区及试点小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规模,消除超大班额现象;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新增资源重点向贫困乡镇和困难群体倾斜,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98%。有计划地恢复村完小、教学点办学,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推进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提升特教学校办学能力。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初中毕业生就读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在2018年之前把县职业中专建成省级示范学校,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整体转型为职业中学,使普职人数比达到55︰45。积极主动与国内外职业技术院校、本土企业对接,采取联办、独立等灵活模式,在**建设分校或独立学院,逐步将**打造为龙岩职业教育培训重要基地。

  (三)提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

  分五年完成全县中小学上世纪90年代以前校舍拆除重建工作,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并配套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到2018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校舍,桌椅、图书、实验仪器等内部装备,运动场等配套设施满足基本教育教学需要;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热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满足;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经费、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满足教学、生活基本需求。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力争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班班通”。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总结推广特色教学经验,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三年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等设施,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情操与专业发展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培养300名省市县级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引领教育跨越发展;适应计生政策调整,有计划地逐年引进、储备和培养新教师,实现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化,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常态化,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待遇,在工资、职称、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边远山区和教学点教师实行专项补贴,激发教师能动性与积极性。

  (五)建立现代教育管理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落实服务型职能理念,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完善资助方式,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第四章 具体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办学责任

  1.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中小学布局规划县级领导小组,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论证、协调、实施,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规划工作顺利实施。

  2.强化投入责任。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有明显提高,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逐年明显增加。健全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体系,并根据事业发展、财力情况及物价水平等,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中小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教育财政保障水平。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

  二、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

  规划、住建、国土、卫计、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筹考虑区域内常住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目前中小学现状等因素,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前瞻、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或乡镇行政区域调整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并通过举行听证会等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且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按程序予以恢复。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要依法规范撤并后原有校园校舍再利用工作,优先保障当地教育事业需要。

  三、努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

  2016年完成西城文教片区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2020年前完成西城文教片区高级中学项目、工业园区小学建设。鼓励招生压力较大的学校,积极推进城区学校改造扩容工程,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和多种模式办学,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合理分流生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班生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基本解决中小学“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将农村学校布局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办好村小学或必要的教学点,保障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计划,在不进行大规模学校撤并的情况下,兼顾学生就近入学、适度规模办学,对所有6个班建制以下农村完小、教学点进行调整改造,使保留或恢复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鼓励各地探索农村学校闲置空间的活化再利用。顺势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推进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五、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市公共教育体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的公平。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后的社会融合教育,提升学业成就。完善学生在流入地考试升学办法,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享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权利。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备设施,加强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向县城集中办学。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探索完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帮扶和交流制度,充分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坚持优质发展和多样发展相结合,促进办学形式多样化,持续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水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发挥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办学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到2020年,在优质高中就读的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达到90%以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十三五”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wk114.cn/wenku/425335.html